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1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

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1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学案:第一单元 第1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考点】 1、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落实】 一、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崩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______________”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思想上:从“学在官府”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私学兴起。 2、主要流派: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春秋 孟子 战国 荀子 墨家 墨子 战国 道家 老子 春秋 庄子 战国 法家 韩非 战国 3、意义:(1) “百家争鸣”是 ---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 ; (3)“百家争鸣” 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探究一: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 孟子 荀子 核心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 材料:(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屏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探究二: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朝着“各自不同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1、春秋至汉儒学的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产生——战国时期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秦朝___________________ 西汉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背景: (1)西汉初年统治者采用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实行_________________政策; (2)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日盛,诸多社会危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 3、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1)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张 (2)、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宣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提出“ 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说。 (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倡孝道。 4、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 董仲舒 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 儒学家 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方面: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 ①__________________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 教育 所垄断, ②兴办______________,使非贵族官僚家庭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入仕,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③初步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 5、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知识应用】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 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叙录》 “荀卿全是申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