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view/e9efce6aa98271fe910ef9ed.html /view9d528ea81c7790e.html 比较不错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 河流和河口水质模型 湖泊(水库)水质模型 水质模型的标定 开发行动对地表水影响的识别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地表水的含义:河流、河口、湖泊(水库、池塘)、海洋、湿地等水体的统称。 地表水资源:总量约为13.9亿km3,其中:海水97%,淡水3% (2.997%为冰山、冰川)。 水体——海洋、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 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水的感官性状、物理化学性质、水生物组成、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等发生恶化,破坏水体原有功能的现象。 按排放方式分:点源、面源(面,线或分散点) 按污染物性质分: 持久性污染物:如重金属 非持久性污染物:如一般有机物 水体酸碱度:以pH为表征 热效应:造成受纳水体的水温变化 点污染源:通过管道和沟渠收集排入水体的废水 非点污染源(面源):分散或均匀地通过岸线进入水体和自然降水通过沟渠进入水体的废水。 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的途径:复杂,难定量 (1)在对水土流失过程及其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非点源污染物的输出过程的模拟来研究区域污染物对接受水体的输出总量。 (2)采用直接或间接途径估算非点污染源总径流量和平均径流污染物浓度以计算总污染负荷量。 水体污染源 点污染源 点污染源排放的废水量和污染物可以从管道或沟渠中直接量测流量和采样分析组分浓度确定,在经费和其他条件有限制时,常采用排污指标(例如排放系数)推算的方法。 估算非点源污染负荷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在对水土流失过程及其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非点源污染物的输出过程的模拟来研究区域污染物对接受水体的输出总量;另一种是采用直接或间接途径估算非点污染源总径流量和平均径流污染物浓度以计算总污染负荷量。 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物 P65 耗氧有机污染物 营养物 有机毒物 重金属 非金属无机毒物 病原微生物 酸碱污染 石油类 热污染 背景值:天然水质,没有接收污染物的水质。 水体自净:水体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1)物理自净 推流迁移:污染物随着水流在X、Y、Z三个方向上平移运动产生的迁移作用。(前后、左右、上下) 分散稀释:污染物在水流中通过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和弥散作用分散开来而得到稀释。 转化和运移:污染物在悬浮颗粒上的吸附或解吸、污染物颗粒的凝并、沉淀和再悬浮。底泥中污染物随底泥沉淀物运移,热污染的传导和散失等。 2)化学自净 氧化还原反应是水体化学净化的重要作用。 3)生物自净 溶解氧的含量、有机污染物的性质、浓度以及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 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对流和扩散混合 海水中污染物的混合扩散 衰减变化 污染物的好氧生化衰减过程 生物降解的两个阶段 碳化阶段:主要是不含氮有机物的氧化,部分含氮有机物的氨化后生成不含氮有机物的继续氧化,7~8天,产物为水和CO2。该阶段的BOD称为La或CBODu。 ②有机污染物的好氧生化降解: 水体中有机物的生化降解呈一级反应: ③硝化作用:天然水体中含氮化合物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过程,由氨氮氧化为硝酸盐。 ④温度影响:温度对K1和KN有影响,一般以20℃的K1,20和KN,20为基准,则温度T时的值为: ⑤脱氮作用:当水中溶解氧被耗尽时,水中硝酸盐将被反硝化细菌还原为亚硝酸盐再转化为氮气。 ⑥硫化物的反应:当水体中缺少溶解氧和硝酸根离子时,硫酸盐会被细菌还原为硫化氢,含硫蛋白质在厌氧条件下被大肠杆菌分解生成半胱氨酸,再被还原为硫化氢。 ⑦细菌的衰减作用:随着水体自净过程的进行,例如河流的流动过程,细菌逐渐减少。细菌衰减也服从一级反应。 ⑧重金属和有机毒物的衰减作用:重金属和有机毒物在水体中的衰减与其种类和性质有关。 四、水体的耗氧与复氧过程 耗氧 ①碳化需氧量衰减耗氧:有机污染物生化降解,使碳化需氧量衰减。 四、水体的耗氧与复氧过程 四、水体的耗氧与复氧过程 复氧过程 ①大气复氧: ②光合作用: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水体复氧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五、水温变化过程 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混合扩散 最早出现水质完全混合断面的位置称为完全混合点。 污水注入点的上游称为初始段,或背景河段;污水注入点到完全混合点之间的河段称为非均匀混合段; 完全混合点的下游河段称为均匀混合段。 水质模型假设条件 应用水质模型预测河流水质时,常假设该河段内无支流,在预测时期内河段的水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