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阿拉善蒙古族与骆驼的互动及其生态意义.docVIP

探究阿拉善蒙古族与骆驼的互动及其生态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究阿拉善蒙古族与骆驼的互动及其生态意义

探究阿拉善蒙古族与骆驼的互动及其生态意义   内蒙古阿拉善处于荒漠、半荒漠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沙漠广布、多硬草、缺水,最适于牧养骆驼,养驼是牧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骆驼的饲养及相关的传统习俗在维系当地生态链中则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近年来学界在环境问题的研究中,重新强调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价值,阿拉善蒙古族养驼习俗的丰富文化内涵可以作为我们分析人- 环境或人- 动物关系的经验依托。   一、骆驼- 草原- 人   在阿拉善牧民的养驼生活中,为了适应阿拉善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环境条件,一群骆驼最多由150 - 200 峰骆驼组成。但视年景水草的情况常将驼群分为骟驼群、母驼群、受孕驼群、带羔的母驼群,并单独放牧。一般在30 - 50 峰母驼中配备一峰种公驼。通常情况下将受孕母驼组成一群单独放牧,生下驼羔后还一起放牧,让驼羔们相互熟悉。驼羔们一同戏耍、很快合群,不会单独离开,这对将来驼群的和谐至为重要。   在牧民眼中,每峰骆驼都如同人一样脾气各异。牧民常用以下的词汇来描述骆驼的性格,如“温顺”、“安静”、“坏脾气”或“情绪化”、“懒惰”、“野蛮”等等。性格好的骆驼更多地为牧民役使,如用来驮货物,体力充沛的则用来骑乘。牧民对骆驼有着细致的理解,反过来这种理解指引牧民以恰当的方式与每一峰骆驼交流,通过种种方式使骆驼更加“社会化”。牧民并不刻意塑造骆驼的行为模式,而是通过引导的方式使骆驼变得更加顺从。牧民对骆驼在性格与身体方面的特征十分敏感,同时又善于利用这些特征。   笔者在2013 年11 月拜访了阿拉善右旗阿拉腾超格苏木的牧民乌恩巴雅尔。头驼的帮助使他在管理数量众多的驼群时得心应手。头驼会引导驼群去合适的草场,避免驼群走散,也会带领驼群回到牧民居住点。牧民不会主动地挑选或训练头驼,所能做的是确认头驼,通过对种群最小化的干涉来实现最大化的影响。牧民普遍认为养骆驼“不用花太多精力”,骆驼按照自己的习性组成相应的群体,并由头驼带领。由于阿拉善地广人稀,劳动力缺少,因而养驼是最理性的选择。调查过程中,笔者走访的许多牧户家庭劳动力都不充足。以乌恩为例,他已经独居放牧数年,靠一人之力管理七八十峰骆驼,仅在忙碌的时节请朋友来帮忙。相比之下,放养羊、马、牛等则要花费更多的人力和精力。骆驼“家”的意识很强,一般不会走失,且极少生病,不需要太多的照料。除了经济方面的回馈外,富有“灵性”的骆驼还是牧民枯燥生活的伴侣。   乌恩巴雅尔家的草场约有8 万亩,大部分是戈壁滩,也有一部分是山地。他利用有限的草场和资源,延续着传统的牧驼生活。戈壁同沙漠相比,植被覆盖面积更小,地表几乎看不到水源,但骆驼膘情更好。这是因为戈壁上的植物营养更丰富( 如梭梭、红柴等) 。   阿拉善在外人的印象中是一片荒凉之地,而在牧民看来却遍地是宝。例如沙葱、梭梭、万年嵩、锦鸡、沙柳、艾菊、沙拐枣、珍珠、霸王、柠条、白刺、优若藜、冷蒿、木蓼等等,都是适宜骆驼的牧草。这些植物分布区域不同,不同季节的长势也不同。牧民能够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以特定的方式对骆驼施加影响。例如,长到一定岁数的骆驼需要训练以适应牵引和骑乘,初次训练需要吊膘,而吊膘的时间则根据当地的环境而有所不同。以艾菊为主要草种的草场,最少要吊三至五天,多则七天,因为艾菊需要消化的时间较长; 以梭梭、万年蒿为主要草种的草场,吊两到三天就可以了。   牧民恰当地掌控骆驼的膘情,让骆驼到合适的地方进食,这依赖的是对周边环境的认知能力。即便最没有经验的牧民也知道哪些区域适合骆驼活动。任何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地景的变化,都可能被牧民变废为宝,以造福骆驼。骆驼出于本能会在环境中寻找利于自身生存的资源,而牧民每到一地,就能判断出这里是否适合骆驼吃草、饮水。共同的栖居使人与骆驼以相似的方式感知环境,并帮助它们在环境中更好地生存。   牧民与环境的互动,有助于使我们从牧民生活的角度理解环境中的事物,弥合“放牧策略”与“生活策略”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基于传统的自然- 文化二分法,这也是当代人类学与生态学所批判的。在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看来,世界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人们生活在其中,而不是因为它依照某些规范的设计构成。[1]事物的意义并不仅仅以物理事实为基石,意义内在于人们与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之间因实践中接触而产生的关系情境之中。人类学家英格尔德的“栖居视角”( dwelling perspective) 关注作为有机体的人类与所在环境与生活世界( 包括自然与文化)的融入性及不可分割的状态。他强调要理解个体在环境中视觉、听觉、嗅觉等“非语言性”的感知与实践。[2]   法国人类学家德斯库拉( Descola) 绕开人与自然关系的宏大话语,以人与非人类事物( non-human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