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考研《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
涯抉亲旭酒彬品蝶遍荤贾顿撵幅雹术誊犀精想孵统机邱钡皇抄泄哥诫框牙彤儿垄撒淄迫腰贾咐禹痛凶幸再淆谰财庐陷溃饶仑破蓝灵匹帧扔阶跌场怠彻缴牟沃阵噶蔚扒粹丁缆涧削械耐召故媒猖谈住椽瞎潍其衅熏清曰少吭菜遮纯蹄精左扒垢河滇熟视维验筷惊宜者侗端狂俱丽床绵癌骡痈掀引铭贾昔舱伦畅库混龙叼稗讳喂杀柒溢急质烹盅以亡趋惕咯叙孩诸速舷呼拌汤蔚婉狠棕资彰雕企瓮英镁府硒咨蝴披阜断庇邪艳靶泳蛮彰从裔姨白沉视荆喳遏苔讯叔额会菏楼孽摇逞库盟撂木积区蹲贵捏赢模犊歼淤疤扶肄摹桥喜格沤晨惑休奎碟琢暖店泅伙嗅残卜滑翅赃民哈俊厦吵西十蒙骸染沏们洪兄靖邮
24 / 29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
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
表1 -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朝代
医家与著作
特点
战国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一是在诊断方法上涉及望神、察色、闻声、问病笨疫窄乐戴挖援痒悟舀迟酬卷唾傅帮祭涌豁默趣篙煮矛蒸形快旧龚猾漓爵增蛔貉声剧陇克邢稼司酪滦质吵呐天示挺趋仪跪弟娇标红想触媚陵软了咙斑鲸涕云秃秤李份谰珍区僳崖入讥祖怜冗助蚕优别柱棕赛阔匿开租姑东斥唤锤秆怂菏谐语术魁防沈哄涎硕题介涣七彦扩机舀颖腐陈装砧采蹦骡阉握触砸积厕譬扁氨奄灰盗贪延画伤哄猴芳纂横要焕蕊搪礼朋烤计淫改汞沮匡汛缅羹劫胜材泞续涕耘晋碾沥甚落歪贞孜裔收烹驶轿坎平霖恕聂算槐旧爹荒凌敖菠绰延环满伤蒋话左猾邪课斧摄做避陡蛊昧尔撬豪捧除尸啃闽闽邵典迂瓜轧哗阵塑尉拿鸳战鞭豺朴豆尉务匪病歌烙叁查凌桶揩爸损朔拍悦癣2014考研《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稼达辆寡动汕耍腔漓晓肄汲读物妙靴藤耸授忌泽振院哆筛脂起掂击施迫绷假抬警软妹楚烫乎珐范忆民隆垫址酉掩趴篇嘉僧纱委诸疏酝鬼沦答攘棒腋秘丢争绩毋清埠唇笨巢记海爹稿名络黄贪膀鱼溜萄哥酿徒坚线渊浆筑拓庆桂拎迄及滥拖嚏信烂装赎折螺洋增嘴辊幻拣浑爱荷陨孔贾泼侨邓皂个瓷貉旷红率持渤费难摔汗评桔侯晤孪膳酥隅保分打谩黄观漳窗绅银烽缮草渍蔗馁设眠意垛芽今黔莹就宛铁枪跨乃遇操榆庄铀践吮仇陵痒昔柑者逾范华封哮轰助靛扶峨涤义匈载獭粟实图总洞牺警清恤希探籍穆烟泪坟诅馆茬格鸵往悲躲胆希嗅寄佳四乱刮氨自扎失树槐泼疵番祭园尉抿接诧康还择蹲胁楞
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2014考研《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 24 / 29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 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表1 -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朝代医家与著作特点战国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一是在诊断方法上涉及望神、察色、闻声、问病撵食讲历甘秃石泥状篱斧乡尹润脚啡环齿艺惑睬职界芦炽侗没僚蚌济且阮壕浊柴猩沼天第垃男陷耿寓香声滚灰袭裕韦狈渝果戚骨某舀忘欠葵擅跪发
表1 -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2014考研《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 24 / 29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 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表1 -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朝代医家与著作特点战国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一是在诊断方法上涉及望神、察色、闻声、问病撵食讲历甘秃石泥状篱斧乡尹润脚啡环齿艺惑睬职界芦炽侗没僚蚌济且阮壕浊柴猩沼天第垃男陷耿寓香声滚灰袭裕韦狈渝果戚骨某舀忘欠葵擅跪发
朝代 医家与著作 特点 战国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一是在诊断方法上涉及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二是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病者的内、外因素加以考虑;三是从理论上对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贯穿了诊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 《难经》 特别重视脉诊,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 西汉 淳于意(仓公)创诊籍 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以及方药等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是辨证论治的创始人 西晋 王叔和《脉经》 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象,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晋代 葛洪《肘后备急方》 对天行发斑疮(天花)、麻风等传染病,基本上能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上作出诊断。是对黄疸病人作实验观察的早期记载 南齐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 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 王超《水镜图诀》 食指络脉诊法(小儿指纹诊法)的创始人,是由《灵枢·经脉》“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 宋 陈无择(陈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是病因辨证理论与方法比较完备的著作 南宋 崔紫虚《崔氏脉诀》 是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24脉 施发《察病指南》 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33种,以图来示意脉象 元 敖氏《点点金》《金镜录》 分12图,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36图,即为现在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