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计算机世界全景图.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1 无处不在的计算机 无处不在计算的理念(-) - 无处不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是美国施乐公司PARC研究中心的Mark Weiser ,1991年在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上发表的题为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的文章中首次提出来的理念 现在计算机使用的最大弊端是计算机本身吸引了人们太多的注意力和使用不方便,计算机应该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成为一个自然、方便的工具。 1.1 无处不在的计算机 无处不在计算的本质就是:要创造一个与人们的生活完美结合并具备计算和通信能力的环境 - 1990年左右施乐公司PARC研究中心的Weiser等人提出无处不在计算理念时,做出了Tabs、 Pads和 Boards三种设备原型,如下图所示。 无处不在计算的特征(一) - user-centeric,以人为中心的计算,使计算机的使用符合人的习惯 - invisibility 不可见的计算,将计算机自然、合理地嵌入到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环境(办公室、家庭)中,使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人们通过新一代自然交互界面,进行自然、方便的交互 - access anything by anybody via any devices, anywhere anytime 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人们通过任何设备和网路,访问任何信息 无处不在计算的特征(二) - hundreds of handheld and wearable computers 许多手持式和可穿戴式计算机 - hundreds of wireless computing devices per person per office, of all scales 大量遍布在每个办公室、每个人的,各种规格的无线计算设备 - hundreds of devices to sense and control appliances 许多传感设备和控制设备 古典计算机器时代 计算设备还不是科学,而是工具。 出现一些具备计算和存储信息能力的设备。 辅助计算的基本手段出现,主要针对的是数字 主要特点:计算设备作为人脑计算的辅助工具,不具备自动计算能力。 第一代计算机 1946--195× 电子管 计算机 主要特点 逻辑元件——电子管 主存——磁鼓 辅存——磁带 软件——机器语言、符号语言 应用——科学计算 第一代计算机 1946--195× 电子管 计算机 主要成就 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揭开了人类历史新篇章。 1946年6月,冯·诺依曼提出了“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的概念以及计算机组成和框架,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基础。 图灵、图灵机及图灵测试 图灵是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许多人工智能的重要方法也源自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24岁,提出图灵机理论; 31岁,参与Colossus(二战时英国破解德国通信密码的计算机)的研制; 33岁,构思了仿真系统; 35岁,提出自动程序设计概念; 38岁,设计了“图灵测试”; 在后来还创造了一门新学科——非线性力学; ……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之父,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 —阿兰·图灵(Alan Turing,1912-1954) 阿塔纳索夫及ABC计算机 被“遗忘”的电子计算机之父 ——约翰·阿塔纳索夫 (John Atanasoff,1903-1995) 存放在衣阿华州立大学的ABC计算机(Atanasoff-Berry Computer) 冯·诺伊曼及冯·诺伊曼结构 1945年6月30日,冯·诺依曼发表“101页报告”——First Draft of a Report on the EDVAC; 1946年7、8月间,冯·诺依曼又提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设计报告“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初探”(Preliminary discussion of the the logical design of an electronic computing instrument)。 这两篇报告的综合设计思想,便是著名的“冯·诺依曼结构(von Neumann Architecture)”。报告明确指出: 采用二进制,不但数据采用二进制,指令也采用二进制; 计算机由5部分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装置; 程序由指令组成并和数据一起存放在存储器中,机器按程序指定的逻辑顺序,把指令从存储器中读出来并逐条执行,从而自动完成程序描述的处理工作。(即,“存储程序”思想) 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 ——冯·诺伊曼 电子管计算机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

文档评论(0)

cxiongxchun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