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通世界-以民间故事为例论本土情与世界性.doc

台湾通世界-以民间故事为例论本土情与世界性.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湾通世界-以民间故事为例论本土情与世界性

台灣通世界 -民間故事之本土化與世界性 胡 萬 川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台灣通世界 ─民間故事之本土化與世界性 胡萬川( 摘 要 各地民間故事原來都是口傳,而且講述內容一定切合當地民情風俗。口傳本來就會充滿當地語言的情味,而又反映民情風俗,更會使故事戴著風土情懷,因此每一個地方的民間故事,特別是代代口傳的故事,一定是非常本土性的,台灣的民間故事當然也是如此,但是世界各地民間故事又常見相似雷同的現象,因此學界才會有故事類型的概念,也就是說民間故事又通常是很世界性的。本土性而又世界性,是民間故事的本質,也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關鍵詞】 民間故事,本土化,世界性。 一 學者只要真正進入民間文學的研究領域,就會發現「民間文學是一種國際性的現象」,也就是說民間文學是普遍於世界,不論有文字的社會或無文字的社會,都存在的現象。但是我們現在要討論並不是這種普見於世界各處的民間文學現象,因為民間文學是民間文化的重要內涵,只要民間文化的口頭傳承依然存在,民間文學的現象自然就繼續存在。(即使科學、工商發達的國家社會,當代的傳說與笑話之口頭流傳,仍然持續)本文所要談的也是和民間文學的國際性,或說世界性有關的議題,但是重點卻會稍有不同。我們要藉著幾個民間故事的例子,來探討一些表象似乎最具本土性的東西,其實卻可能也是最有國際性,最世界化的東西。要論本土化/世界性,或者說既世界性又本土性的議題,最好的例子莫過於民間故事。 二 五十歲以上的台灣人,特別是漢人族群,在聽故事的年歲裡,大概沒有人未聽說過〈虎姑婆〉故事的。如果說〈虎姑婆〉故事是一個典型的很有台灣味,深具台灣本土性的民間故事,大概沒有一個有台灣性的台灣人會反對的。 但是由於國語政策的強力推行,讓以福佬話、客家話以及原住民各族語言講述傳承的故事,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存活空間,於是如今的大學生,在他們的成長經驗中,已經沒有了聽聞的〈虎姑婆〉故事的記憶;當然包括其他被「國語人」歸類為「方言」的一切口頭故事或說唱傳承,也都漸漸消失。在這種情況下,新的世代的育兒經驗,是給孩子們講或讀「外國童話」,孩子們熟悉的是來自歐洲的〈小紅帽〉或〈三隻小豬〉、〈七隻小羊〉等故事;此外當然更有〈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美女與野獸〉等等。父母大概不喜歡給孩子們講〈虎姑婆〉或〈蛇郎君〉一類的台灣民間故事。是因為沒有改寫得較好的讀本?或是覺得〈虎姑婆〉或〈蛇郎君〉一類民間故事带著太多的台灣土氣?或是這樣的故事有點恐怖,不適合孩子聽?真正原因到底為何,在沒有確定的調查研究之前,不好下結論,但台灣的年輕一輩,特別是如今在學的大中小學生,對台灣的民間故事如〈虎姑婆〉一類,已較少或不再聽聞,則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因為這是筆者在幾次演講或民間文學教學的開場白中,和聽眾或學生的互動中得到的認知印象。這種互動之後的認知印象雖然不是科學的調查結論,但是卻也可代表一種類似抽樣的觀察結果:實際上會把〈虎姑婆〉故事講得完整的學生已不多,聽過〈蛇郎君〉故事的更少,會講〈蛇郎君〉的人更是稀見。 於是,在筆者演講或是上課(不論是研究所的民間文學理論課程或大學部的一般民間文學課程)的開場白中,筆者再以輕鬆逗趣的口吻說:「你們知道嗎?台灣的〈虎姑婆〉故事,講啊講,講到歐洲就變成了〈小紅帽〉,或者〈三隻小豬〉、〈七隻小羊〉了。」這時候,聽眾或學子們總是不約而同的笑了出來,他們似乎覺得這個教民間文學的老師,有點把民間故事,或者說台灣的民間故事扯得太遠了。他們或許覺得要強調台灣民間文學的重要性,不必硬要扯上歐洲或法國、德國一類的「先進國家」。畢竟台灣〈虎姑婆〉的土氣、俗氣,和歐洲法、徳等先進國家流傳的〈小紅帽〉之洋氣雅致,應當是「不同國」,不能比併的東西。 〈虎姑婆〉早期在台灣的流傳,因為是民間口口相傳,所以自然會是以民間聲口的福佬話或客家話來講述,而在「國語政策」的推動逼壓下,原來本地人的母語土話,被貼上了既俗又土的標籤。在這種惟「國語」為高雅的文化社會情境底下,台灣人的一切民間文學,不只〈虎姑婆〉,所有以本土語言傳達的民間故事、歌謠,要不被認為「土氣、俗氣」也難。 然而,在法、徳或其他歐洲地區流傳的〈小紅帽〉等民間故事,原本也都是以他們當地的「土言俗語」來講述流傳的。民間文學的本來面貌如果不是带著一點當地的土氣,大概就不是真正當地的民間文學。如今我們讀到的由法、德等地流傳過來的〈小紅帽〉故事,是已經法、德之作家修訂過的,以便更適合城市中產讀者口味,或更適合於兒童閱讀的文本。或許因為我們一直沒有改寫得讓家長或兒童都喜愛的民間故事讀本,也或許因為我們長久以來對自己的本土文化沒信心,所以一般人老是覺得台灣民間故事的土俗,不值得再提。 口傳階段的民間文學,是因為社會的需要而存在,也是會因著時空變異而改變的,只要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