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于《焦作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原文刊于《焦作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doc

原文刊于《焦作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全力营造“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恢宏气象 ——杨道麟博士的治学思想及其科研特色述评 曾祥芹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7) 摘 要:华中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学专家杨道麟博士所全力营造的“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恢宏气象集中地体现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上。它是真正从美学视野即东方美学、西方美学和马克思美学来观照语文教育,并以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且达到“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为旨归。他的这种探索具体表现为确立“语文教育美学”的主攻方向的大胸怀、力促语文教育“三个维度”的和谐共进的大景观、熔铸语文教育“四种学力”的圆照深识的大眼界,充分彰显了一名学者可贵的职业品格和巨大的理论锐气以及超群的使命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育;真善美融合;恢宏气象;治学思想;科研特色 作者简介:曾祥芹(1936-),男,湖南洞口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实用文章学、汉文阅读学、语文教育学的研究,兼任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等职,曾获“河南省优秀专家”的称号。 我与华中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学专家杨道麟博士都是从事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科多年的“名师”而被选入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担任语文教育学专业的“法师”的,这个经历使我们的科研攀爬永不忘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之“本”。相知20多年来,在实用文章学、汉文阅读学、语文教育学三个学科和学会共事,彼此的切磋,相互的共识,合作的默契,论争的声援,是超常多的,往往产品在精神生产车间深加工时就交流着,堪称学术界的忘年之交。上世纪末,我曾给他的专著《语文教育学导论》写过序;本世纪初,我从他发表的百余篇论文和即将陆续出版的《语文教育美学研究》、《经典文章教育研究》、《经典文学教育研究》等多部新著中了解到他的治学思想和科研特色,深切地感悟到他所全力营造的“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恢宏气象,充分彰显了一名学者可贵的职业品格和巨大的理论锐气以及超群的使命意识。下面仅从三个方面予以述评: 一、大胸怀:确立“语文教育美学”的主攻方向 杨道麟博士所全力营造的“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恢宏气象首先体现为一种确立“语文教育美学”的主攻方向的大胸怀。一个学者要立足杏坛,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建树。他在雄健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队伍里之所以走向非凡,我以为是他颇具胆识而开拓的“语文教育美学”的新领域。“语文教育美学”是语文教育认知学、语文教育伦理学、语文教育美育学的“合金”,是真正从美学视野即东方美学的真善美合一的理念、西方美学的真善美统一的理念和马克思美学的真善美同一的理念来观照语文教育的一门复杂学问,是既具“基本原理”、又具“主导技术”、更具“应用工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1](P2)且达到“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2](P13-14)的全新境域为旨归。这一“主攻方向”的“新领域”亟待语文理论界的学者矢志不渝地去探索。它具体表现为: 首先,发掘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真善美的蕴涵。他在研究中善于将学界一直无视的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真”、“善”、“美”的蕴涵予以“发掘”,既注意发掘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所蕴涵的“真”(语文智育)的元素,以期使受教育者提高智能水平;又注意发掘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所蕴涵的“善”(语文德育)的元素,以期使受教育者弘扬人文精神;还注意发掘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所蕴涵的“美”(语文美育)的元素,以期使受教育者追求审美境界;并进而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努力做到“真”(语文智育)、“善”(语文德育)、“美”(语文美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掘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的“真”(语文智育)、“善”(语文德育)、“美”(语文美育)的元素,勇于攀登语文教育“真善美融合”的“学术高峰”,成了他整个学术理念的核心范畴,成为他补足“元气”、永葆“朝气”、焕发“生气”的强大精神动力。基于此,他旗帜鲜明地指出,语文教育领域的“真善美融合”不是外加的负担,而是内在的本分,无论语言、文章、文学哪一“足”都具有真善美的质素。语文学科中智育的“求真”、德育的“向善”、美育的“崇美”只能在语言、文章、文学知识的传习中,在读、写、听、说、思的智能训练中去渗透,去贯彻,去化合。可见,他的语文教育“真善美融合”的理念,不但强调了美学(东方美学、西方美学、马克思美学等)思想在语文智育的“真”、语文德育的“善”、语文美育的“美”中的渗透和灌注,而且也跃进到了专业意义上的语言教育的“真”、“善”、“美”和文章教育的“真”、“善”、“美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