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字旁观之三论夒、、并论西周成语柔远能迩.doc
古字旁觀之三:論夒、、並論西周成語“柔遠能邇”
王甲金 古文字民間愛好者
(一)夒、
王國維提出卜辭裡的夒就是高祖夒,也就是後世神話系統裡的帝嚳。高鴻縉認為卜辭里另一個先王就是商始祖契,也就是夒/帝嚳的兒子,于省吾將該字釋作“戛”。關於前人的觀點及詳細論證可參看蔡哲茂不久前發表的文章。夒的形象是一隻側面的猴子,大部分的字形裡它還長著尾巴;它通常都把手伸到面前對著自己,不知象徵何意。的形象很好辨認,基本上就是夒,但已經去掉了猴子尾巴,另外就是手裡始終握著一件兵器,戉或戈,而且兵器總是放在身子後面。夒字在西周金文中也偶爾借作“憂”,如無憂卣的簡稱,《合》是《甲骨文合集》的簡稱):
在商朝晚期的小臣艅尊裡也出現了兩例“夒”,用作地名(“王省夒京。王錫小臣艅夒貝。”)。字形上頭頂毛髮較長而誇張,尾巴也比較誇張,毛作分叉狀。
在中方鼎上也出現了“夒”字,也是用作地名(“王令中先省南國,貫行,埶(設)王居在夒真山”)。由於原器早已佚失,現只餘前人著錄裡銘文摹片可供參考。兩例摹寫局部都有些失真,但仍可確定是夒字,都有較長的毛髮和分叉狀尾巴。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3年度田野考古實習過程中在陝西岐山周公廟遺址發現了兩版占卜龜甲,並於2004年召開“周公廟新出甲骨座談會”。後來考古的部份以“周原考古隊”名義發表了考古報告,甲骨文部份則由幾位專家各自撰文申述意見,並連同該考古報告一同發佈在《古代文明》第五卷上,並附有多版卜骨及文字的彩色放大圖片,本文所引夒字圖片係採自該書彩版六。這裡先將這幾篇文章和報告中對於周公廟卜骨的年代和“夒”字上下四個字的釋讀意見簡述如下:
周原考古隊:“乎衛夒”(未解釋詞義)。卜甲年代在商末周初之時。
李學勤:“乎衛戛”。李氏認為是地名,衛是官職名,“衛”即地之衛,這位衛的名字是“戛”(本文按:即)。卜甲年代為商末周初,卜辭中的王應該是武王或成王。
葛英會:“呼衛蔑”(未釋其義)。卜甲時代可能屬於文王晚期。
李零:乎(呼)衛夏。李氏認為是國族名,夏是商代的夏邑,即夏墟,可能在今山西夏縣西北。甲骨年代應該是商末紂王(帝辛)在位的最後一段時間。
馮時:“乎(呼)衛,夒乎(呼)……”(未釋其義)。
董珊:“乎衛夔”,其中為人名,衛為動詞,駐衛,夔為地名。甲骨年代為武王或成王時。
雷興山:由考古出土器物判斷,產出周公廟卜骨的地層年代比較可能是西周初年。
孫慶偉:周公廟卜骨年代只能在武王稱王之年到武王克商之年的若干年內。(本文按:當即商末)
釋讀方面本文贊同董文,但認為夔與夒實為一字,故本文還是將此四字釋作“乎衛夒”。關於夒這個字,李零釋作“夏”是不對的,因為夏字字形裡另外還有個圓環,如(仲夏父鬲,集成668)、(伯夏父鬲,集成719),而且夏字裡的人形已經沒有尾巴了。李學勤釋作“戛”也不對,由下面三個字形的局部放大圖裡可以看得很清楚,周原甲骨字形裡的身背後不是兵器而是尾巴,跟小臣艅尊一樣。
年代方面,周公廟卜甲的這個夒字字形跟商朝晚期的小臣艅尊幾乎是一模一樣,可以推想它們時代應該很相近。李零認為周公廟卜甲時代是商末,但由“夒”字看來,商王去那裡省視並賜給小臣艅貝,那麼小臣艅很可能就是商王派在夒地的官;如此一來,周公廟卜甲的王就不會是商王,再說商王大概也不會跑去周公廟一帶駐蹕占卜。如果是商末的周王那也不可能,商王已經在夒派了官員了,周就不可能再派人去那裡駐衛。由於周公廟龜甲的夒和小臣艅尊的夒在字形上實在太相近了,所以既然不是商末那就應該是周初,不是武王就是成王。基於字體上的證據,本文認為發生在武王克商后一兩年內可能性更高些。周公廟附近應該就是周公的采邑,武王去那裡巡視時順便跟周公等大臣商量後決定派去駐守夒地,事後卜甲就留在了周公的采邑。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夒的所在地了。董珊認為這個夒跟小臣艅尊和中方鼎的夒應該是同一個地方,本文亦持此觀點。周公廟卜骨的夒和小臣艅尊的夒各自都是商王周王派官員去駐衛的地方,因此這兩個夒為同一地應該是很合理的推測。再看中方鼎的“王令中先省南國,貫行,埶(設)王居在夒真山”,可知這個夒應該是在周的南方邊境靠近荊楚之地。李學勤認為中方鼎的這個夔(夒)應該就是楚國熊摯所居之“夔”,地在今天的湖北秭歸東。
事實上中方鼎的“王”就是昭王,銘文記載的是昭王南征荊楚的史實。昭王親征荊楚,派大臣“中”先去安排王的行帳事宜,因此夒(夔)就是昭王南征路線上的一站。與中方鼎同屬“安州六器”的中甗—昭王親征荊楚失利。
(二)西周成語(柔)遠能邇
在西周的克鼎(《集成》2836,《銘文選》297)(《銘文選》是《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的簡稱)、番生簋(《銘文選》310)、逑盤(逨盤)上都出現了“(柔)遠能邇”成語,字形如下:
四個字裡面,遠和邇沒有問題,但柔和能兩字字義還得再討論一下。這其實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