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障碍及其相关问题(王学军)答题.ppt

  1. 1、本文档共8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抑郁障碍及其相关问题 抑郁障碍及其相关问题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四、临床表现 五、抑郁情绪与躯体疾病 六、诊断 七、治疗与预后 八、预防抑郁复发 一、概 述 抑郁障碍的概念 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概 述 2 抑郁障碍包括: 抑郁症、恶劣心境、心因性抑郁症、脑或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伴发抑郁、精神病后抑郁等。 抑郁障碍的现状 1 1990年全球疾病负担抑郁症排第五位 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第二大疾病负担 抑郁症导致工作、学习及生活能力下降,自杀增加 综合医院门诊1/10、住院1/3病人患抑郁症,其中不到一半被识别 慢性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症比例高,影响疾病康复 抑郁障碍复发率高,高达80 % 抑郁障碍的现状 2 抑郁障碍的影响: 抑郁症是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 在世界范围内致残性疾病的排行中抑郁症位居第四。 抑郁症的危害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 WHO:全球抑郁症的患病率为3%~5%。 1994年上海一项调查发现,抑郁症的患病率为5%。 我国抑郁症患病率的最低估计为2%,即2600万患者。 抑郁症的现状 3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的抑郁症患者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治疗率10%-20%)。 WHO在15个国家协作研究:非精神科医生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为55.6% . 上海:识别率仅21%。 抑郁症的现状 4 抑郁症患者就诊机构的选择及相关因素: ① 62.5%的抑郁症患者首诊选择综合医院; ② 52.5%的抑郁症患者认为自己患的是躯体疾病; ③ 躯体症状突出; ④ 病程长 ⑤ 发病到就诊的时间:平均4个月, 抑郁症的现状 5 综合医院的患者中,抑郁症的患病率较高: 内科住院的患者中有22%~33%可诊断出患有抑郁症及相关心理障碍; 20%~45%的癌症患者在不同的病程和疗程中发生重症抑郁或广泛性焦虑障碍; 40%的帕金森及33%的中风患者出现抑郁症; 约1/3的心肌梗死患者产生短暂的抑郁反应; 22%的晚期肾病患者,14~18%的糖尿病患者伴有抑郁症。 二、流行学 WHO:全球抑郁症的患病率为3%~5% 上海一项调查(1994)发现,患病率为5% 流行学 2 2003年4月,北京市进行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6. 87%, 男性终生患病率为5. 01%(137/2735), 女性终生患病率为8. 46%(137/3191)。 时点(月)患病率为3. 31%(年患病率为4.12%), 男性时点患病率为2. 45%(67/2735), 女性时点患病率为4. 04%(129/3191)。 流行学 3 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原因可能有: 雌激素的作用 社会文化影响:女性容易承认、表达自己的情绪 社会分工:琐碎事,家务事 婚姻:家庭不和,离婚者多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原因多样: 致病因素众多,未发现一种占主导地位 多源性、异质性(非同源性) 病因和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分子遗传学研究 神经生物学因素 神经传递异常、神经生理异常、神经内分泌异常 素质和躯体因素 体质体型学说、早年经历和人格特点、躯体状况和疾病 心理社会因素 负性生活事件、生活状况、社会支持 病因和发病机制:遗传研究 遗传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 群体调查; ② 高发家系研究; ③ 双生子研究;双卵双生子发病一致率12%-38% ;单卵双生子一致率69%-95% ④ 寄养子调查;亲生父母患病率31%:养父母患病率仅为12 % ⑤ 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研究; 病因和发病机制:遗传研究 遗传学研究资料表明: ①与遗传因素明显有关,但尚不能确定它是一种遗传病。但倾向为多基因遗传 ②先证者的亲属患本病的机率高于一般人群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机率越高。 ③单卵双生(MZ)和双卵双生(DZ)同病率存在差异。 躁狂和抑郁的生化机制 病因和发病机制:神经生化 耗竭脑内5-HT和NE的药物可导致抑郁:利血平 使脑内5-HT和NE活性增高的药物可缓解抑郁:三环类抗抑郁剂, SSRI等 抑郁症患者尿中NE代谢产物MHPG排出较对照组低 脑脊液中5-HT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含量在抑郁期减少 病因和发病机制:神经生化 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