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人畜共患病总课稿.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流行病学 胎儿弯曲菌胎儿亚种:对人和动物均有感染性,可引起绵羊地方流行性流产、牛散发性流产和人的发热,存在于流产胎盘及胎儿胃内容物,感染的人和动物血液、肠内容物及胆汁之中,并能在人和动物胆道和胆囊里生长繁殖,其感染途径是消化道。 胎儿弯曲菌性病亚种:引起牛的不孕和流产,存在于生殖道、流产胎盘及胎儿组织中,不能在肠道内繁殖,其感染途径是交配或人工授精。 动物感染空肠弯曲菌后,可随粪便排菌,也可通过牛乳和其他分泌物排出,造成污染。猪、禽在宰杀过程肉品被污染,常引起暴发。鸡带菌率达50%~90%。 弯曲菌性流产 公牛一般无临诊症状,但精液和包皮带菌。母牛阴道卡他性炎,黏膜发红,特别是子宫颈部分,黏液分泌增加。 怀孕早期,胎儿死亡并被吸收,出现返情,发情周期不规则,甚至屡配不孕。 母牛流产,多见于怀孕5~6个月,流产率5%~20%,往往有胎衣滞留现象。胎盘水肿,绒毛叶充血,可能有坏死灶;流产胎儿呈明显的胶胨状水肿,胸、腹腔充满红色或红褐色渗出液;肝脏肿胀,多呈黄红色,也可被覆灰黄色伪膜,偶见坏死灶。 绵羊通常在怀孕的后3个月发生流产。流产率平均20%~25%,有的群可高达70%。流产母羊多无先兆症状,有的在流产前后生殖道有分泌物。母羊流产后常可迅速复愈,但若死亡,胎儿在子宫内滞留时,则发生子宫炎和腹膜炎而死亡,病死率约5%。 诊断 暂时性不育、发情期延长以及流产,是本病的重要临诊症状,但其他生殖道疾病也有类似的情况,因此,确诊有赖于微生物学诊断。 采集流产绵羊和牛的胎盘、子宫颈与阴道黏、血液等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主要用于牛的此病诊断,而对绵羊的诊断意义不大。 试管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补体结合反应、PCR技术等可用于该病诊断。 防制 牛弯曲菌性流产主要是交配传染,选用健康种公牛进行配种或人工授精,是控制本病的重要措施。 牛群暴发本病时,应暂停配种3个月,同时用抗生素治疗。流产母牛,可向子宫内投入链霉素和四环素族抗生素。 绵羊由于主要在分娩时散播疾病,因此产羔季节要实行严格的卫生措施。流产母羊应隔离,用氯霉素或呋喃唑酮进行治疗。 用胎儿弯曲菌性病亚种的无菌提取物或死菌苗给小母牛接种,可有效地预防和扑灭此病。多价苗免疫绵羊,可有效预防流产。 弯曲菌腹泻 牛感染空肠弯曲菌后发生的腹泻,又称“冬痢”。其特征是在秋冬季节发生出血性下痢,呈地方流行性。 牛排出恶臭水样棕色稀粪,其中常带有血液,小肠蠕动亢进,乳产量下降50%~95%。病情严重,表现精神萎顿,食欲不振,背弓起、毛逆立,寒战,虚弱,不能站立。病程2~3d。如治疗及时,很少发生死亡。患牛还可出现乳房炎,并从乳中排出病菌。 病变部位主要在空肠,有时结肠及回肠亦有变化,主要是隐性溃疡性肠炎,可见到弥漫性出血性水肿及渗出肠炎,回肠末端及回盲瓣上有溃疡性病变。 常常见到增生性肠炎的病变,为一种未成熟的上皮细胞增生,引起肠壁变厚,细胞内有弯曲菌存在。试验小猪具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性肠炎病变,或具有增生性出血性肠炎的变化。 诊断 根据流行病史和临诊表现仅可怀疑为本病,确诊需进行空肠弯曲菌的分离鉴定。采取粪便材料接种于选择性的培养基,置42~43℃和微需氧环境中培养48h,如有疑似菌落生长,即可进一步的分离鉴定。 试管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CR检测技术等均可用于该病诊断。 防制 本病的传播途径是经消化道感染,因此防制本病应避免畜禽摄食被病菌污染的草料和饮水。病畜(禽)要隔离治疗,其粪便和垫草、垫料要及时清除,圈舍、禽笼和用具要彻底消毒,并空置1周以上。 治疗可选用四环素族抗生素、链霉素或氯霉素。呋喃唑酮也有疗效。病牛应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口服肠道防腐、收敛药物。 公共卫生 弯曲菌是人类胃肠炎重要致病菌,加强肉食品、乳制品的卫生监督,注意饮食卫生,是防止人类从动物感染本病的重要措施。 其他传播途经 剥离染疫动物皮毛时鼠疫菌进入创口而感染,或吸入带菌皮毛中的尘埃感染。 取食未充分煮熟的染疫兽肉,经消化道感染。 染疫动物随运输工具传播。 实验室感染。 人对鼠疫没有自然免疫力,所有人群都有易感性。 临床症状 腺鼠疫 肺鼠疫 败血症鼠疫 其他型鼠疫 流行病学依据 患者在发病前10天内到过鼠疫疫区,接触过疫区的疫源动物或动物制品。 接触过鼠疫病人或有被疫区跳蚤叮咬的可能。 进入过鼠疫试验室或接触过鼠疫试验用品。 治疗 对各型鼠疫的特效治疗一般仍以链霉素为首选,其次是广谱抗菌素。 磺胺类药物作为辅助治疗或预防性投药。 鼠疫流行 首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疫情持续了五六十年,流行高峰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一亿人。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持续近300年。这次大流行仅在欧洲就造成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