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与管理.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际关系与管理

社團經驗與大學生活 -- 談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 徐西森 博士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師資培育中心教授兼 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徐西森 教授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兼副教務長及諮商輔導中心主任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 美國波士頓麻州大學諮商與學校心理學研究所學分班 國家考試諮商心理師 94年特考及格 教育部大專校院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經費審查小組委員及訪評委員、私立技專校院整體發展經費暨校務基本資料庫資料查核計畫訪視委員 教育部大學校院諮商輔導工作協調聯絡中心南區委員 考選部國家考試命題委員、法務部所屬機關假釋審查委員 高雄市政府教育審議委員會委員、校長遴選委員;董氏基金會諮詢委員 救國團臺南「張老師」指導委員;高雄晚晴婦女協會顧問;台北一葉蘭協會 顧問;高雄少年法庭個案研究指導委員;統一、台塑、光慶營造和力晶半導體等企業及高雄、臺中等縣市文化中心與社會輔導機構講座 著有「諮商督導:理論與研究」、 「兩性關係與教育」、「輔導原理與實務」、「團體動力與團體輔導」、「人際關係理論與實務」、「教育概論」、「心靈管理」、「商業心理學」、「兩性教育方案與設計」與「完形治療的實踐(譯)」、「諮商與心理治療質性研究(譯)」等書十餘本,「掌握情緒、快樂的生活」等有聲書六套,及「網路沉迷行為徑路模式之驗證研究」、「SAS取向諮商督導能力評量表之編製研究」等研究與專論百餘篇 榮獲教育部教育文化獎章、推展社會教育有功人員、輔導工作六年計畫有功人員、青年研究發明獎與人文社會學科研究著作獎;救國團輔導獎章與張老師金手獎;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優良教師等等獎項 前言、後現代主義社會及其特色 對於前現代 / 現代思潮的解放與反動、放棄對「客觀絕對真實」的追求,以及我們對社會所建構之實在認知的時代。(Schneider, 1998) 形式/反形式、層次/ 無序、中心/ 去中心、主從關係/ 平等關係、確定性/ 不確定性、類型/ 變化、意向的/ 隨意的、群體的/個體的。(宋心蕙,民95; 徐西森, 92; Farmer, 1995) 人際的角色與作為/ 支持的角色、協調的角色、關懷的角色、激勵的角色、夥伴的角色、資源提供的角色 雇主的意見:教育的重點 未來職場需求的人才 1.良好工作態度 2.穩定度與抗壓性 3.表達與溝通能力 4.專業知識與技術 5.發掘及解決問題能力 6.學習意願及可塑性 7.外語能力 8.團隊合作能力 9.基礎電腦應用能力 10.創新能力 11.遵循專業倫理道德 12.能將理論應用於實務 13.對職涯充分瞭解及規劃 14.擁有專業證照 15.瞭解產業環境及發展 (資料來源:青輔會『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民94) 一、人際關係的意義 1.又稱為「人群關係」,意指人與人之間互相交往、交互影響的一種狀態,它是一種社會影響的歷程(Brammer,1993)。 2.人際關係是一種社會化歷程、一種影響力作用,也是一種行為模式,它是可以觀察、評量的,也可以經由學習、訓練來加以塑造、強化與改變。 3.影響人類人際關係的因素很多,包括性別異同、社經地位、教育背景、人格興趣、社交技巧、宗教信仰、族群意識和生態環境等(Segrin,1997;Turner,1991)。 二、人際關係的分類 1.依發展的時間不同,有常態性的人際關係與階段性的人際關係。 2.依發展內容的不同,有人我取向的人際關係與工作取向的人際關係。 3.依互動層次的不同,有深層次的人際關係與社交層次的人際關係。 4.依人數對象的不同,有個別式的人際關係與群體式的人際關係。 5.依功能目的的不同,有工具性的人際關係與人本式的人際關係等。 6.Devito(1994)認為人們習慣於依個人與交往對象的熟悉程度,將與自己有關係的人區分為認識的人(acquaintance)、朋友(friends)與親密的人(intimates)等三類。 三、人際關係的發展歷程 1.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發展階段都會有不同的人際交往對象與互動模式。 2.幼兒期是以自我中心來發展其人際關係。 3.兒童期的人際互動經驗則是大部分來自於與同伴遊戲和與家人相處的經驗。 Shaffer(1994)認為兒童對他人知覺的發展是大部分社會認知方面研究的重點。 4.青春期青少年的人際關係與社會適應面臨空前的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usuan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