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铁血星光小分队:3000里去向老兵敬礼.doc
铁血星光小分队:3000里去向老兵敬礼
抗战时期,他们青春年少、抵御外侮、血荐轩辕;而今,他们风烛残年、孤寂怅惘。他们的名字叫――抗战老兵。
2015年夏天,7月6日至13日,7个年轻人、33个小时、3000多公里,从北京奔赴云南省各地市村屯,带着相机、三脚架和详细的访谈提纲,拍摄记录幸存老兵影像、了解老兵们目前的生活状况,记录老兵的口述历史并走访一些重要的抗战纪念地,抢救那些即将消失的抗战记忆。这7位同学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学院等四个不同本科专业。“我们7个人的力量非常微薄,希望通过我们的行动,让更多人了解抗战老兵,给予他们关注和关怀。”队长高昱竹说。
铁血星光小分队成员
出发,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每年暑期,北师大都会鼓励同学自立项目投身社会实践,开展自主调研。而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人力资源管理学院的高昱竹、杨天格、刘力维、侯悦怡、邱韵霏、邸孟桐和李孟涵等7名同学一拍即合,他们决定从备受关注的抗战老兵着手走访调研,向抗战胜利70周年致敬。
翻阅浩瀚若烟海的抗战史料,在选择去哪儿的时候,他们关注到了这样一个群体――远征军。中国远征军是云南省,甚至是西南地区抗战老兵共有的身份标识。这一标识为飞虎队队员、西南联大从戎学子、黄埔青年军官等所共有。按照冰冷的史观丈量:这是甲午后的第一次远征,是抗战中最具有世界性反法西斯色彩的一笔。
怀揣一腔热血,7个年轻人确定了他们探访抗战老兵之旅的目的地――云南昆明,并开始着手与相关政府部门及公益组织联系。项目刚刚起步就遇到了障碍,相关部门没有给予出回应和答复,一切不确定的因素,让他们有点迷茫。如何开启寻找抗战老兵的大门,一下子难倒了同学们。但经过多方打听及在老师的帮助下,又通过新媒体等渠道,最终他们联系上了当地的有关基金会。然而在电话里对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仅仅是让他们先过来看一看。
3080公里、历时33个小时的路程,是北京到昆明的距离。虽然当地基金会的答复只是“先过来看看”,但面对前方一堆不确定因素,副队杨天格当即立断,“去,不管结果如何都去”。7个小伙伴就这样踏上了去昆明的火车,他们还给自己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政管铁血星光小分队。
然而一切并没有那么简单,33个小时的火车旅程让他们的身体开始吃不消,7个小伙伴中,有的同学甚至从没有出过远门,头晕、呕吐以及即将抵达时的高原反应,都给这个小团队带来不小的麻烦。队长高昱竹这个“软妹子”还没有走出昆明火车站,就晕倒了。经检查她得了急性肠炎外加水土不服形成的综合症。“这是给此次滇行的‘见面礼’,提醒大家接下来都要格外小心注意身体。”
补课,不可等待的关注关怀
到了昆明,当地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很快联系上了他们并接待了他们,“因为最初的沟通只是让我们先过来看看,但没有想到,到了基金会大家这么热情,还组织我们与基金会的志愿者们座谈,并商议拿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案。”提到第一天刚刚与基金会交接的场景,副队杨天格仍然记忆犹新。对方热情的接待和正规的流程,给团队成员们吃了一颗定心丸,长途跋涉的不适一扫而光。
云南远征军分布很广,为了让队员们尽快熟悉概况,基金会安排他们去了西南联大旧址和圆通山进行实地调研与影像采集,以便帮助他们遴选进行采访的老兵,而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陪着队员们参观、交流、走访、拍摄的也正是龙跃基金里的志愿者们。
为了方便工作,基金会负责人邀请小分队的成员加入当地的志愿者群,群里大约有四五十个志愿者,大多是老兵的子女,平均年龄已逾花甲,领头人云南计划项目办主任周德蓉老师已经70岁,在她的组织下,志愿者们的工作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他们寻访和发现老兵,帮助协调实践探访者并且定期组织募捐,寻求社会帮助,照顾老兵的生活起居。 “每年都会有很多大学生探访老兵,但是难以避免的是――打扰了他们。”大理的一个志愿组织曾表达过这样的忧虑。
短短几天的采访,成员们感受良多,昔日英勇抗战的老兵已经到了风烛残年,他们或无子嗣或已行动不便,但依旧坚守着军人的骨气与尊严举步维艰地生活着。“给他们送去慰藉和帮助,让他们受到应有的尊敬与关爱真的已经刻不容缓。”提及与老兵接触的经历时,队长高昱竹说。越来越多的老兵要“归队”了,他们经常会在志愿者群里看到留言。“归队代表死去,每次群里有消息,最怕听到的就是老兵归队的消息。”杨天格皱了皱眉,“老兵归队的消息越来越频繁,有时平均每天都能收到归队的消息,真的刻不容缓了。”
有些时候,已经联系到要采访的老兵,小分队还没来得及见一面,就已经再也见不到了,飞虎队的老兵李良驷就是其中一员。7月9日,当地志愿者们帮他们联系好了探访李良驷老人,但行程表却因为老人的病情变化一再更改,最后队员们准备直接采访他的儿子,在交流期间,老人的儿子突然被告知老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