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
跳高运动技术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Jump 本节课主要内容 一、决定跳高成绩的基本因素 (一)有效过杆高度公式 (二)决定跳高成绩的基本因素分析 二 背越式跳高的技术分析 (一)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 (二)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 (三)背越式跳高过杆与落地技术 一、决定跳高成绩的基本因素 (一)有效过杆高度公式 1、公式:H=H1+H2-H3 2、公式中的几个定义: (1)H是横杆高度--运动成绩。 (2)H1是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 (3)H2是身体重心从H1腾起后的最大腾空高度。 (4)H3是过杆瞬间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与横杆的高度差。 (5)H1又可分解为△H和H0,如图: ★H0是起跳脚着地后屈膝缓冲至最大程度时地面到身体重心的高度。 ★△H是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H1减去H0 ,也就是起跳腿蹬伸用力的有效工作距离,它对提高H2的值至关重要。 (二)决定跳高成绩的基本因素分析 1、 H1即起跳瞬间的人体重心高度: 它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运动员身体形态。身材高、下肢修长的人,重心也高,这是极为有利的条件;二是运动员起跳时的身体姿势。因为身体姿势的改变会直接影响身体重心的变化,如在起跳时两臂和摆动腿充分向上高摆、提肩、拔腰,整个身体充分向上伸展,起跳腿的膝踝关节充分蹬直,这会显著提高身体重心的位置。 2、H3即身体重心腾起高度与横杆高度差 一般来说,跳高时人体重心腾起的最高点是在杆上,因此就要求H3值越小越好。当然,过杆时身体重心抛物线的最高点处在横杆之下是最理想的,从理论上讲也是成立的,但在运动实践中很少见到。H3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过杆动作和身体处于杆上的姿势。跳高技术的发展和过杆动作演化的趋向,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已获得的腾空高度越过更高的横杆。从跨越式、剪式、滚式发展到俯卧式和背越式,过杆时身体重心与横杆距离大大减小,所以说H3是衡量过杆动作优劣的主要标准。 3、H2––身体腾空的最大高度 在决定跳高成绩的三个高度中,H1和H3与运动员的身体形态、采用的过杆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有关,是提高跳高成绩的重要因素。但是决定跳高成绩的关键因素却是H2—即身体腾空的最大高度。 决定身体腾空高度H2的因素分析 按照物体的斜抛原理,某物体以一定的角度抛向空中,且抛射点与落地点在同一水平面时,其腾空高度为腾起初速度平方和腾起角正弦平方之积,与两倍重力加速度之比,即: H2=V02sin2a/2g 从公式可以看出,决定身体腾空高度H2的主要因素是起跳结束时的腾起初速度V0和腾起角a。 (1)影响腾起初速度V0的因素 腾起初速度V0是由水平分速度V水平和垂直分速度V垂直所构成。 根据功率公式:P=A/t=M×V2/t ,可以得知,要提高垂直分速度V垂直,必然要求增大蹬地爆发功率P。又根据P=F×△H /t,增加蹬地爆发功率P的途径有3:一是增大蹬地力F;二是增加蹬伸工作距离△H ;三是缩短起跳时间t。 (P为功率,A功,t时间,M质量,F力,△H蹬伸工作距离。这里仅考虑垂直方向的物理量) 从力学原理我们知道,跳高起跳的垂直速度既依赖于爆发力,又更多地取决于助跑水平速度在起跳阶段转换成垂直速度的效果。研究表明,跳高的助跑速度不断提高,因为快速助跑所获得的动量,可以在起跳时加快起跳腿伸肌群拉长的速度,并使伸肌群受到的刺激强度与冲动频率相应地增高,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与收缩,从而加大起跳腿支撑用力的效果,进而有利于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的转换,而获得更大的腾空高度。 (2)腾起角a的因素分析 影响腾空高度H2的另一个因素是腾起角a,它是身体重心腾起方向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根据抛射公式,900的腾起角能获得最高腾空高度。但是,这一理论不仅与跳高运动的实际不符,而且也与现代跳高技术的发展方向相抵触。 现代跳高技术强调和重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以增大起跳效果。如果纯理论地追求接近900的腾起角,则势必极大地限制助跑速度的发挥和利用,影响起跳效果。因为当运动员力求提高腾起角时,往往会引起起跳时重心过度下降、制动作用加大、最后几步助跑减速、助跑与起跳衔接不紧等,从而导致腾起初速度下降。 跳跃技术发展史说明,半个多世纪以来,跳高运动员的腾起角并不是在加大,相反是在减小。20世纪40年代,跳跃运动员采用较慢的助跑速度,制动较大的起跳,那时的腾起角在750~850之间。后来,随着助跑速度的加快,起跳中制动用力减小,跳高的腾起角减小。实践证明,俯卧式技术适宜的腾起角为630~650之间,而背越式的腾起角则更小,一般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企业工会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docx VIP
- 斜井压力钢管安装工法实操指南.docx
-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VIP
- 2025年公安辅警综合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十年(2016-2025)高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0 数列解答题综合一(等差、等比通项公式及数列求和,46题).docx VIP
- 标准图集-06D401-1 吊车供电线路安装.pdf
- 王正龙先生的灸法直论.doc VIP
- 【各类建筑及案例分析】快题课-05 泡泡图 图书馆类建筑 DaveChen.ppt VIP
- 【各类建筑及案例分析】快题课-07 泡泡图 文化馆类建筑 davechen.ppt VIP
- 【各类建筑及案例分析】快题课-03 泡泡图 旅馆类建筑 DaveChen.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