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语文试题 含答案_1.doc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语文试题 含答案_1.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语文试题 含答案_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自由”二字,亦中国人所常用,与自然二字相承而来。乃谓一切由他自己,便就是自然如此了。因中国人重自然,故亦重自由。儒家所讲一切大道理,其实都即是天命之性,每一人自然如此的,亦即是由他自己的,所以又说自由自在。由他自己,则他自己存在,故说自由自在了。 近代国人争尚自由,乃百年来事。然百年来之中国社会情景,则日失其自在。不自在,又乌得有自由。此一端,可证近代国人所争尚之自由,乃与中国传统自由自在之自由大异其趣了。此因近代自由乃竞向外面人群中求,而中国传统之自由,则每从人群中退隐一旁,向自己内里求。各自之自由,即各人内在之心性。今人言自由,则指对外之行为与事业言。孔子曰:“道之不行,我知之矣。”是对外不自由,孔子亦自知之。又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则其对自己内在之一心,固已获得其极端圆满之自由矣。故孔子为中国之至圣先师,逝世已两千五百年,而其当生之存心为人,则至今尚宛然如在。 故中国人言自由主在内,在心性之修养。不贵在外,为权力之争取。今人则一意向外,只要外面有一罅缝可钻,即认为乃一己自由所在,肆其性情,尽力争取,求变求新,无所不用其极。而各人之本来面目,则全已失去,渺不复存。亦不知在此上作计较。如此则仅知有外在之自由,即不再知有内在之人格。人格失去,复何自由可言? 西方人无不向外争自由,而亦终至失去其己身之存在。如希腊、罗马,乃及现代国家,无不皆然。而中国则自由自在,五千年来,依然一中国。故中国俗语,“自由自在”两语连用,涵义深长,实堪玩味。 今纵谓人生可分内外,但内在者总是主,外在者仅是客。失去其内在,则一切外在当无意义价值可言。则又何必尽向外面去争取呢? 中国人又言“自得”。《中庸》言:“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素夷狄行乎夷狄。君子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把人处境分作贫贱、富贵、患难、夷狄四项,实即上述所谓人生之外面。每一境必有一处置,处置当,即可有得。得之由己,亦得于己,故谓自得。然则人各可自由自得,非他人与环境之可限。 亦有“自谴自责”,“自认己失”,“自悔自改”,此皆其人之能自新处。人能自新其德,则“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又是一大自由。自由、自在、自得,不关他人。 今人则外面受形势之引诱,又受权力之制裁,故其自由最多亦仅能在外面权力与法律之制裁下,获取其身外者。而其主要内心方面,则已失去,渺不可得。尚何争取之足云。 (节选自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中国人而言,自由与自然是一脉相承的,“一切由己”便是“自然如此”。 B.传统中国人的自由,贵在内在的心性修养与人格,而非争取外在的权力。 C.自得就是对外在环境处置得当,人们都可以自由自得,不受外界束缚。 D.今人的自由最多只是在权力与法律制裁下获得的“身外”之物,内心不自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所讲的一切大道理,其实都是人的天性,既是自然形成,又是自主形成,其本质就是自由。 B.近代国人所推崇的自由,之所以与传统的“自由”大相径庭,正是因其失去了“自在”这一存在基础。 C.在追求自由时,近代国人用尽方法一心向外求取,却忽视了心性的自由自在,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D.人生可以有内外之分,但内在却比外在更重要、更关键,不应颠倒主客关系,将外在自由看得过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引用孔子的两句话,意在表明孔子虽已逝世两千五百余年,但其思想至今能让人深受启发。 B.文中对比西方与中国,试图证明外争自由权力会丧失立身之本,内守自由自在则能使国家存续。 C.文中引用《中庸》,旨在表明尽管处境不同,人却可以做出适当应对,从而不失自由自得之心。 D.文中认为能做到“自谴自责”“自认己失”“自悔自改”的,都是依循自己心性而为的自由之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从状元到实业家 张謇,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家中世代务农。张謇自幼读书,颇有造诣,但家中突生变故,他只有放弃科举,到淮军将领吴长庆手下做了一名幕僚。 朝鲜壬午兵变,吴长庆受命入朝平乱。张謇跟随吴长庆入朝鲜时,年近而立,当幕僚已有八九年,视野日渐开阔,思想日渐成熟。张謇在朝鲜期间写下《条陈朝鲜事宜疏》《壬午事略》《善后六策》,光绪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读了以后很赞赏。但是张謇的身份只是秀才,翁同龢爱莫能助,唯寄希望于张謇科举考试成功,获得进士头衔,取得通向官场的通行证。 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获第二名。然而,接下来的四次会试他都没能考中。他背负着巨大的压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