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建构当代散文论理体系的观念和方法问题.docVIP

建构当代散文论理体系的观念和方法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构当代散文论理体系的观念和方法问题

孙绍振:建构当代散文理论体系的观念和方法问题 点击数:861 ??发布日期:2010-1-29 字体:大 中 小 ??????????????? ?建构当代散文理论体系的观念和方法问题   ????????????? ――在大连“散文理论创新研讨会”上的发言(据提纲改写) ? ????????????????????????????????? 孙绍振 ? 一,不可逃避的理论清场 ? 我们这个会的目标是探索“散文理论创新”。不知诸位是否意识到其间隐含着一个十分严峻的颠覆性的问题,这是无论如何不能回避的。那就是到哪里去寻找创新的理论基础。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古典文论,不行,文以气为主,文以载道,这些基本原理和范畴,内涵不确定,不系统,从外延来说,我国文论经典《文心雕龙》、《古文辞类纂》把文章分成几十类,分类的标准不统一,太繁琐,不符合现代科学“真简美”的规范,不便操作。因此,在五四时期,把话、词话,小说评点,连王国维那种人间词话的形式,并不是偶然地放弃了。现代中国文论,从范畴到论证模式和西方文论的模式转轨。九十多年过去了,成绩斐然,小说、诗歌理论都有了不一而足的范畴和系统,然而散文理论仍然没有头绪,不要讲系统学科范畴,就是起码的的逻辑起点,都没有确立起来。五六十年代的,匕首投枪枪,形散而神不散,八九十年代的“讲真话”,都比较原始,最有影响的是“真情实感”论尚未具备成为学科形态的范畴的可能。 没有多少积累,又要创新,唯一的选择就是把最大希望寄托在西方最前卫的理论上。但是,这是有点盲目,或者说有点傻气的。老实说,真正要建构当代散文的系统理论,不但不能指望西方当代文论,相反,最好死了这条心,实际上,当代西方文论,恰恰是最大的障碍。 建构当代散文理论,最起码的,就是要承认,它是文学,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我不说文类);是作者的心灵和语言的探险。而西方前卫理论不要说没有散文文体这样的概念,而连文学都不承认的。当然,我们可以绕过过去,但是,主流学术的规则就是要和西方学术话语接轨。我们的尴尬就在于,要接轨,就等于说文学性散文理论建构不蒂是梦想,而不接轨又不能进入前沿学术平台。因而,在开始正面论述之前,不得不简略地阐明一下,不是我们不想接轨,而是人家拒我们于千里之外。 西方最前卫的理论,有一个吓人的说法,叫做“作者已死”。这是罗兰·巴特说的,他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就叫做《作者之死》。[1]他的宗旨是,反抗罗各斯中心主义,反抗一元化的中心和本质,反对文本中心和作者中心。反对了这中心,应该是没有中心,代之以读者中心。一切作者都已经死了,然而,宣称“作者已死”的作者,却没有死。西方后现代文论最大的本事,就剥夺对方的大前提,你要和我讨论文学吗,对不起,根本就没有文学这回事。你要和我讨论作家的创造吗?作者已经死了。他说的作者,是一切作者,但是,不包括他自己。如果包括他自己,就得承认他这个作者也死了,这就玩儿不转了。这是个悖论。对待这种理论,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辩论术的“自我关涉”法,把他包括进去。如果他这个作者没有死,就不能笼统地说,作者已死,只能说有些作者已死。这样这个大前提就不周延了,不周延的大前提是不能推理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实际上,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作者,而是当作读者。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姚斯所说,只要言之成理,均可平等对话。鲁迅曾经嘲笑过,一本《红楼梦》,“经学家 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帏秘事。”[2]但是,在后现代看来,都有同等的合理性。不是作者主宰一切,作者的时代过去了,读者主宰一切,读者的时代来到了。[3]如果他的这个说法,真的经得起阅读和写作的历史实践的检验,那么,作家有无才能就无所谓了,不管是不是草包还是脓包,遇到好奶牛,就是好包。如果真是这样,不但我们这个会议的必要性值得怀疑,而且主办这个会议的《当作作家评论》,是不是要也要随这样的宣判而停刊,也挺值得忧虑。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我们怀着弱势民族的文化自卑感,但是,我们并不像巴特那样悲观,一切真正的艺术品,都不是巴特尔所想像的那样,为固有的能指所指的游戏陈规所囿,艺术就是创新,就是对现成的话语的胜利突围。巴特的理论不管多么权威,也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相反,要经受历史和现实的严格检验和严峻的批判。只要稍稍回忆一下阅读经典文本那种惊心动魄的审美体验,就不能不得出结论,不是经典文本的作者,而是宣称作者已死的作者先死。经典文本的作者,就是肉体消亡了,却活在人们心里,就是因为他发现了,表现了,固有话语所没有表达的东西。罗贯中死了,那个容不得身边有有比自己更高的智慧的周瑜,因为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就仍然活着,直到今天仍然活在武大郎开店的谚语里,曹雪芹死了,可是林黛玉那种因为爱得深而疑得痛苦的心仍然是今日多情女郎泪水的注解。范仲淹死了,那先天下之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