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书单和笔记.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月书单和笔记

《苦命天子 咸丰皇帝奕詝》茅海建(318 页) 《我把English献给你》赖世雄 《现代儒学论》余英时 《说话之道》蔡康永 《丑陋的中国人》柏杨 1.《苦命天子 咸丰皇帝奕詝》1-240页摘录在笔记本上,此处从241页开始, 肃顺的权力是逐步膨胀的,戊午科场案使之立于人臣之巅。戊午,即1858年。 按照清制,科举戒律甚严。但因其为进身之阶,不少人铤而走险。久而久之,科举场上邪恶丛生,作弊已成风气,人们也不以为大罪。 柏菱是清朝历史上涉及“腐败”案被斩首的最高级官员。戊午科场案尚未了结,户部宝钞案又起。 “科场”、“宝钞”两案,反映出肃顺力图求治、不惜严刑峻法之用意。“治乱世,用重典”是当时的政治教科书反复提示的历史经验。 这一官僚政治集团,在当时被目为“肃党”。 肃顺的政治发迹,与咸丰帝倦怠政务有关,也与肃顺的权术妙用有关,然更不能忽视的,又是他的政见才识。政治家欲爬上高位,必不择手段,但若没有高尚的政治企划心,则属流品低下的阴谋家。肃顺为人才气横溢,勤于治事,有法家综核之风,有起弊振衰之心。这才是他在政坛上能站住脚的真正原因。 肃顺出生于满族世家,亲身的经历使他最清楚满人的毛病,因而尊敬汉人,优礼贤士。 而肃顺最具远识者,就是他对湘军将帅的倾心推崇。平日与座客谈论,常心折曾国藩之识量、胡林翼之才略,主张由他们执掌兵符。 · 我们在此可见一有趣的现象:祁窝藻、彭蕴章虽为汉人,但对汉人统率的湘军多加诋毁,文庆、肃顺虽为满人,但对曾国藩等人却极力维护。这是一种反常的现象。若究其原因,不能不说是清朝长久的文化专制引起了汉人的心理和思维的异化,不能不说是清中叶后满洲贵族的迅速腐败而引起满人中有识之士的自我觉察。 一是救了左宗棠的命,一是成就了曾国藩的事业,肃顺在此中施展了老到圆滑的政治手段,不动声色之间改变了帝意。左、曾两人后来的表现也证明肃顺挽救了清朝。仅仅凭着这一点,不论肃颐如何擅权弄势,仍可以说是清朝最好的“宰相”之一。 在专制社会中,政治的成败往往在君主的一念之中。高明的肃顺正是在一念之间拨正走向。 用严刑以图精冶,用湘军以平反叛,肃顺在内政上显示的才识不凡。而在外交上,他亦有可称道之处。 从1859年6月至1860年5月,肃顺与伊格纳切夫的谈判,断断续续,持续了近一年。在整个中国近代历史上,没有一个中国外交代表敢于在谈判桌上表现出如此强硬的态度。伊格纳切夫见势只得离京,登上俄国太平洋舰队的战舰,前往上海,会合英法联军去了。肃顺白以为胜利了,但后来的结果完全相反。肃顺在谈判桌上的强硬态度,改变不了前方的敌我态势。外交是讲实力的,并不在于辞令有多么庄严。 肃顺的强硬态度,很大程度上还是在用“天朝”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他还根本看不起俄国,并不知中国亟需改革而改变自己的落后状态。 一个人在混乱中作出正确的决定,是因为这个决定在他心中已经潜藏了很久,只不过在平常中他有意不肯用罢了。 咸丰帝此时起用奕欣,是知道六弟的才能。咸丰帝此前不用奕欣,是对六弟的猜嫌。 自父亲道光帝去世后,奕欣似乎是—夜成熟。父亲封他亲王的遗诏,既使他感到失意,也使他感觉到父亲绵绵的爱意。政坛败将是危险的。昔日的四哥,巳成了当今的天子。一切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了,曹子建的教训悄悄潜入了他早熟的心田。 在清朝的历史上,皇弟协理朝政多是人关前旗主制度时期之事,当然不利于皇权的巩固。但定制以后仍有一个明显的例外,即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一代怡亲王、雍正帝的十三弟胤祥。但是自雍正帝1730年正式建立军机处之后,没有一位亲王能人值为军机大臣。其用意自然是防止宗藩势盛危及皇权。嘉庆年间成亲王永理一度受命入值军机处,但以与定制不符当年便退出。 咸丰帝命奕欣入值军机处,明显地违反了祖制。而这种违制的做法正说明了局势又有多么危急。 清代并无嗣皇帝尊先帝妃嫔为皇太后之先例,只有尊嗣皇帝生母为皇太后的定制。自顺冶帝起,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接连5个皇帝皆为庶出,生母都尊为太后。此时,咸丰帝尚未生子,六弟奕欣的生母却要尊为太后,怎能不引起咸丰帝的疑忌?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奕欣曾单衔或领衔上述多道奏折。观其主旨,仍是武力抵抗。然这种具有正义性的见解明显地不具有可行性,是建立在对敌情的无知之上的——清朝当时并无武力抵抗的实力。奕欣此时受命为钦差大臣后,京城里还有一些官员高唱“剿夷”,但他已明白,此时只能与对手讲和了。 以人质巴夏礼来阻挡英法的进攻,是奕欣不识侵略者的本性。以阻止“亲递国书”作为其外交的第—要义,是奕欣不懂得国际惯例。 1860年10月24日,根据英、法的安排,奕欣来到了北京城内的清朝礼部大堂,与英使额尔金签订了《中英续增条约》(又称《中英北京条约》),并互换了《中英天津条约》的批准书。次日,10月25日,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