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海外天津作家笔下的“战争与和平”.docVIP

三位海外天津作家笔下的“战争与和平”.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位海外天津作家笔下的“战争与和平”.doc

三位海外天津作家笔下的“战争与和平”   已成为历史的20世纪,是中华民族变动最频繁的一个时代,是我们国家摆脱积贫积弱、逐渐走向独立的时代。回望起来,令人神思怅惘。然而,极具戏剧性的时代,看起来惊心动魄,身处其中的人,往往是不会愉快的。他们没有洞中七日世上千年的神技,唯有用血肉之躯在这坎坷的世途上踽踽而行。战火纷飞的年代,流亡漂泊的日子里,这颠沛流离的生活,塑造出了怎样的生命形态。海外天津作家,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组生动鲜活的切片。   张秀亚:用艺术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   1919年,张秀亚出生于河北沧县。幼年时曾随父宦游河北邯郸,后举家迁入天津。张秀亚是一个早慧的作家。小学时,她曾多次在各大报纸的儿童周刊上发表习作,信心萌生,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20世纪30年代,张秀亚考入了当时最负盛名的北方女子学府――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与女作家罗兰、王怡之为同窗好友。基于投稿的缘故,张秀亚受到凌叔华、沈从文、萧乾等文学前辈的赞赏与扶持,她以“陈蓝”“张亚蓝”为笔名,频频在《益世报》《大公报》《武汉日报》等名报副刊上亮相,未满18岁就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在大龙河畔》,赢得了“北方最年轻作家”的美誉。此外,她还编辑过进步文学团体海风诗歌小品社的社刊《海风》、辅仁大学的校刊《辅仁文苑》。1943年,因不堪北平沦陷区日伪压迫,她千里迢迢间关入蜀,接任重庆《益世报》社论委员和《语林》副刊编辑的工作。抗战胜利后,张秀亚返回母校北京辅仁大学任职。直到1948年,为了摆脱婚变的阴影,与儿女搭船远去台湾。   迁台后的张秀亚,为了独立抚育儿女,自嘲整日忙碌于三台(灶台、讲台、桌台)之间。她是一个勤奋高产的作家,小说、散文、诗歌、翻译齐头并进。台湾图书馆曾专门为岛内杰出的作家编纂总集,张秀亚不仅入选,且其全集达15卷之多。在长达约七十年的创作历程中,她持之以恒地不断探索,曾获得(台湾)中国文艺协会首届散文奖、中山文艺奖首届散文奖等多种奖项,被诗人痖弦誉为“台湾妇女写作的燃灯人”。   张秀亚曾是京派文学的追随者。作品集《在大龙河畔》,笔触细腻入微,从中可以发现作家关注社会底层的现实主义印记。然而,去台之后,张秀亚被迫改变了她的写作方向。50年代,国民党当局溃退台湾以后,蒋介石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在文艺宣传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局面:一方面是运用各种行政手段如积极设立“中华文艺奖”,成立各式作家协会,将作家网罗到政府体制中来以便于监控;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出版审查、言论控制等机制,用高压手段严禁刊发一切具有反抗色彩的文学作品,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文学,而代之以“反共文艺”“战斗文学”等官方意识形态。受时代大潮的影响,去台后的第一本散文集《三色堇》中,张秀亚亦曾创作了一篇寓言式的散文《燕子》。叙述流于概念化,空洞夸张,是典型的反共文学的笔法。不过,张秀亚并非一个大张旗鼓的文学斗士,当文学的政治宣传功能与审美功能失衡时,作家的艺术直觉使她很快偏离了官方意识形态的主流,在边缘状态中低调而又坚定地追随着文学本身。   有的题材不可写,有的题材又不想写,夹缝之中,她将目光投向了琐碎的日常生活。也许是源于自身婚姻生活的失败,张秀亚的小说,偏爱通过宏阔冷静的观察视角,深入思考现代女性的命运;通过观察婚姻中男女的微妙心理,探索幽微缥缈的人性。她的散文,则多是心情的忠实记录。早期偏向情感抒发时,往往着笔于身边人事,却能将炽热的情感沉淀下来,简净的文字中潜藏着“国破家亡”的悲哀;后来,面对大自然时,则喜用澄明的心境铸炼无所沾滞的文字,颇得古人无我之境的妙趣。她的散文集《北窗下》剪裁大自然的美景,幻化为文字的盛宴,题材原本平淡无奇,但再版达到23次之多,张秀亚并因此获得中山文艺奖的首届散文奖,其文字魅力可见一斑。   张秀亚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宗教信仰给予了她很多精神力量,她反过来又将这股信念沉潜到了文章的字里行间,在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了不平凡之处。比如她描写鹤顶红:“像鹤顶红这一类的花草,是特别喜欢阴暗与潮湿的所在的,好像有一些人宁愿在陋巷、岩穴之内,寂寞艰苦之中,给生命加一最完美的注释。他们摒弃了逸乐,而寻求辛苦,因为他们深知逸乐离着死亡最近,而艰苦则有助于生命的成长。”(《鹤顶红》)谦逊、忍耐、精进等宗教品格提升了她的散文境界,使其弥漫着一股强韧的精神底蕴。它并非呈现为排山倒海式的阳刚之力,很多时候,倒让人想起水滴石穿、草长石裂的柔韧与持久。   炮火连天中,张秀亚领略了“国破家亡人散”的三重悲哀,痛苦侵蚀了她的身体健康,她转而利用它来滋养文学生命。她的作品,是生命缺口处流出的诗;她的写作技艺修炼得炉火纯青,其秘诀也许正如她经常提及的印度奈都夫人的名言,是“用艺术的悲哀征服了生命的悲哀”。   罗兰:随遇而安的智者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