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汇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材料反映的是 A.孟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政治思想 C.董仲舒的新儒学 D.二程朱熹的理学 2.宋之前,儒家重“人道”,而道教则主张“人道”应向“天道”学习,认为“道是世间万物之原”。基于此挑战,宋代儒学 A.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B.首倡“格物致知” C.提出“理”为万物本原 D.充实了伦理纲常 3. 据统计,洋务运动时期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文献翻译数量占译书总数的22%;到了戊戌变法时期,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文献的翻译数量占此期总数的61.4%。近代中国出版内容的变化说明 A.西方民主思想与传统儒学相对立 B.洋务派只重视西方科学技术 C.国人已认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 D.当时出现了学术救国的热潮 4. 同治年间(1861~1875年),清朝统治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国力有所增长,士大夫阶层将其称为“同治中兴”。然而西方学者对其评论道:“同治中兴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这一评论的历史依据是 A.清朝统治者仍固守天朝上国的心态 B.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思想 C.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势力联合镇压 D.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的扼杀 5. 《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6. 郑绩在《人物画论?肖品》中评论道:“写其人不徒写其貌,要肖其品。何谓肖品?绘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质也。”下列与郑绩所评论的绘画风格一致的是 A.“振笔直遂”,“追其所见” B.“胸有成竹”,“差之丝毫而失之千里” C.“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D.“钩勒工细,良工苦心”,“九朽一罢” 7.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1iterature)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20世纪初期《时事画报》发表了一幅名为《中华民国将来之希望》的漫画图中的火车满载货物。结合所学推测作者的意图可能是 A. 希望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冲击清朝统治 赞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短暂春天 期望孙中山搞民生建设实现国家富强 拥护保路运动反对“铁路国有”政策 如下图所示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从B阶段到D阶段只用了不到50年。其原因是 A.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处于动荡不安时期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比重上升 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报可。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 (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