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胸中丘壑藏云烟
作者:张振声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7日 12版:艺萃·美术视界 )
云卷千峰(中国画) 潘高鹏
水乡吟(中国画) 潘高鹏
溪山集翠(中国画) 潘高鹏
【聚点观象】
光影是由笔墨构成,光影亦是由颜色构成,有明暗的色调,又有冷暖的关系,品读潘高鹏的作品,深深为画面的壮美深厚和瑰丽多彩所折服,从中可觅见画家胸中涌动着的盛世情怀。他既能冷静客观地描写景物,又能热情洋溢地把思想情感融入其中,不失“挥纤毫之笔则万壑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的本领。
潘高鹏是学西画出身,其作品具有时代所赋予的特点。他认真研究传统从北宗范宽入手,构造沉雄博大的格局;又追寻南宗清雅灵动的韵致。同时他能跳出传统,融合西画逆光、聚光的艺术处理手法,从黑沉沉的墨韵中,加以现代的“透白”,而且是西方伦勃朗的逆光处理。正因他敢于把西画丰富的色彩及装饰设计手法也一一融入自己的画中,才使得自己的山水画不拘一格、异彩纷呈,自成一家。
纵观潘高鹏的作品,古人的清冷孤寂,以及当下的空、怪、浮躁均与他无缘。他笔下的青山,虽风采各异,或辽阔,或博大,或喧嚣,或静谧,或晦暗,或明快,但所表现的内涵大体相似,那就是画家自己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在画家看来,山是有生命的,而那种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非人力所能想象。潘高鹏日复一日地笔耕不辍,在山水画创作上融合中西,写生机勃勃的盛世山水,奏时代的华美乐章。(张振声)
已入化境
作者:亦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7日12版:艺萃·美术视界 )
山水之一(中国画) 邵大箴
山水之二(中国画) 邵大箴
【映画心语】
“我是这样画,因为不会那样画。画自己的画,用自己有限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感受。”——邵大箴
20幅山水小品挂在高更画廊不算大的展厅中,空灵雅致,不拘一格,不落凡俗,自成面貌。中央美术学院邵大箴教授50年来潜心学问、教书育人,从事美术史论研究。文字耕耘之余,他痴情丹青,倾心书画创作30载。其近期新作透出了他的人生追求、性情与学养,华君武当年看过其作品,亲题了“已入化境”四个字。
从入境到化境,再到艺无止境,细细品读邵大箴一幅幅风貌独具、气格自高的作品,其间充满了对自然的真情。一水一石、一树一居,都可见其忘情山水、气定神闲的开阔胸怀。邵大箴创作直抒胸怀、不拘形似、怡然自适,喜欢用大笔意写,尺幅之间经常有出人意料的山水貌相,也总有笔墨构筑的苍茫深远之境。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评论家殷双喜认为,学养深醇的邵大箴笔下的水墨朴素、自然,以其丰沛的学养为基础,下笔文脉气象天然,没有门派习气,在当代水墨艺林中自成一格。 (亦南)
写意山水
作者:邵大箴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7日12版:艺萃·美术视界)
山间(中国画)王天民
仙居(中国画) 王天民
【艺作欣赏】
王天民自幼受涡河畔的自然风景熏陶,钟情于写意山水,他认为“写意山水画要立足于深厚的传统文化,以书入画,方可存中国特色。”数十年来,他一面硏究理论,一面在笔墨上下功夫,他的书法和山水画作品傍依传统,从古今各家创作中吸吮养分,但不落俗套,讲究传达真情实感,努力呈现自己的个性面貌。
王天民平时注意观察实景,到大自然中写生,他认为“写生就是创造,写生是书写生命,因为万物有灵。”他对黄山奇异、雄浑之美尤其热爱,经常画速写、搜集素材,他的山水作品展现了自己的胸中丘壑,寓情于景。
王天民的山水画除了充分发挥他以书法功底为基础的书写功夫,在勾、勒、点、擦、皴、染上驰骋自己的笔墨能力之外,还善于运用色彩,把西方色彩融于笔墨之中,使墨与色彩相互交汇,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邵大箴)
梦回新安
作者:孙克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7日12版:艺萃·美术视界)
山村古木(中国画) 汪友农
皖南风貌(中国画) 汪友农
仿李唐万壑松风图(中国画) 汪友农
【艺海撷英】
多年来的交往接触,知道汪友农先生性格和蔼,谦虚礼让,在艺术的园圃中埋头耕耘,始终遵循前辈们关于艺术乃“寂寞之道”的教导,这样的精神尤其令人敬重。
1939年生于安徽芜湖附近南陵县一个翰墨之家的汪友农,幼承家学,其父热爱书画,深通古典。汪友农少年时追随女诗人丁宁学习诗词,打下良好的功底,早在中学时期就显露出赋诗的才能,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感慨益深,他的诗词创作也终身不辍。不过,青年汪友农的最爱还是绘画,他很勤奋更有才华,我见到他早年作品,的确是可造之才。
改革开放新时期为汪友农的艺术发展开拓了空间。30多年来,汪友农在山水画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认真从临摹入手,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笔墨语言和程式技法,尤其对于古人的石法、树法,有了深深地体会。加之他深入黄山、九华山的体验感受,使他的山水画充满活泼的生命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