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溪道施工组织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1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缘溪道(震泽路~南湖路)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部分 总体概述 1概述 1.1 编制依据 1) 《缘溪道工程施工招标文件》 2) 《缘溪道工程施工图设计》 3) 我国现在实行的施工验收规范和操作规程。 4)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及文件要求。 5) 答疑及招标补充文件。 6) 有关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和环保的国家法律及地方法规、文件。 7) 本施工单位以往类似工程施工中所积累的有关经验和资料。 1.2编制范围 缘溪道(震泽路~南湖路)位于无锡市南部太湖新城内,位于蠡湖大道和三水东路之间.根据无锡市路网总体规划,缘溪路规划为城市次干道,是一条沟通雪浪、南泉的重要的南北向通道。 缘溪道北起在震泽路,起点桩号K0+000,与在建金石路北段对接,向南穿越无锡创建产业园及规划长广溪,与规划清源路、具区路相交接,继续向南与现状西南路,规划安南路相交后,进入南泉镇区,止于规划南湖路,终点桩号为K3+961.805,路线全长约3962m。 缘溪道(震泽路~南湖路)采用城市次干道标准建设,道路红线宽30m,道路定点宽度40m,路基横断面: 5.0m(中分带)+2*7.5m(机动车道)+2*1.0(绿化分隔带)+2*3.0(非机动车道)+2*1.0m(人行道) 1.3技术标准 1.3.1道路等级 城市次干道II级 1.3.2设计速度 40km/h 1.3.3荷载 路面结构计算荷载:以双轮单抽100KN为标准抽载,设计年限15年; 桥梁荷载:城一A级 1.3.4排水 暴雨重现期:2年 1.3.5道路横坡 行车道正常横坡:2% 1.3.6路面 沥青混凝土路面 1.3.7 本工程为黄海工程系统,坐标系采用无锡城市坐标。 全线无等级航道。 1.4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1.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4)气象、水文 勘察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海洋气候影响,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16度,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2~3度,7月份最高平均气温28~29度,年最高气温35~38度,最低气温-5~-8度,年降水量一般1000~1300mm,6~9月份较为集中。本区陆域 年蒸发量750~800mm,水面年蒸发量1000~1050mm,主导风为东南风。 本次勘探深度内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空隙水,可分为潜水、微承压水和承压水。 潜水主要赋存于表层的填土及粘性土中,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地表水体及大气降水入渗,以蒸发为主要排泄方式,富水性差。据地下水测量资料,勘察期间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0.40~1.80m;标高0.82~2.75m。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位年变幅约1.5m,设计时地下水位可取0.50m。 微承压水主要赋存于全新统中液限粉质土中,其补给来源主要为侧向径流及上部潜水越流补给,以侧向径流及人工开采排泄为主,富水性一般。 承压水主要有3层,第一于7层粉土夹粉砂中,第二于9层粉砂中,第三于11层粉土中,富水性均属一般。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区外侧向径流及上部含水层越流补给;排泄以侧向径流为主。 3、路线 1)平面线形设计 1.1路线走向 缘溪道北起在建震泽路,起点桩号K0+000,与在建金石路北段对接,向南穿越无锡创意产业园及规划长广溪湿地公园后,上跨长广溪,与规划清源路、具区路相交后,继续向南与现状锡南路、规划安南路相交后,进入南泉镇区,止于规划南湖路、终点桩号为K3+961/805,路线全长约3962m。 全线采用城市道路次干道标准建设,红线宽30m,全线设有三个平曲线,半径分别为:R=1000m、R=2000m、R=700m;根据规范要求均不设超高。 本工程与主要交叉道路有:在震泽路、在建横二路、与规划清源路、规划具区路、现状锡南路及规划南湖路,均采用平面交叉,信号灯控制。结合公交站台布置,采用压缩中分带及右侧展宽,交叉口均渠化为4进3出。 其余相交路如:横一路采用压缩中分带渠化为3进2出;横二支路,采用右进右出型式。 对一些现状村道,如:K1+542.948、K4+376.492,考虑非机动车、摩托车流量大,采用近期中分带开口远期封闭型式。其余一些用中分带硬化型式。 与各支路相交的交叉口,与本项目接坡长度一般为5~10m,结构同机动车道。 2)纵断面设计 ①设计原则 a、满足相应车速(40Km/h)城市次干道纵断面线形指标; b、满足道路防洪最低控制标高3.3米; c、有利于与沿线单位道路的衔接; d、综合考虑沿线地形、地下管线、水文地质、道路排水等要求。 4、路基路面 4.1路基 4.1.1路基标准横断面 横断面形式为:5.0m(中分带)+2*7.5m(机动车道)+2*1.0(绿化分隔带)+2*3.0(非机动车道)+2*1.0m(人行道)=30m。 对路基高填方路段,为保证路基边坡稳定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