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1031逐渐浮现的太平洋台湾樟脑国际市场的转移侧记-历史学科中心.doc

991031逐渐浮现的太平洋台湾樟脑国际市场的转移侧记-历史学科中心.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991031逐渐浮现的太平洋台湾樟脑国际市场的转移侧记-历史学科中心.doc

林滿紅,<逐漸浮現的太平洋--台灣樟腦國際市場的轉移>側記 台北市立松山家商綜合高中 林虹妤 一、前言-作者簡介 林滿紅教授,現職:國史館館長、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台灣師範大學教授。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研究所博士。主要著作:《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聯經:1997)、《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麥田:2002)、China Upside Down(Harvard,2006)、《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黎明:2008),明年將有《銀線:十九世紀的世界與中國》(台大:2011)出版。 自1976年完成「茶、糖、樟腦業與晚清台灣社會經濟變遷」的研究後,研究領域一直與移動的海洋意象有關。相關研究包括:土產鴉片與晚清中國(1985)、世界銀荒與嘉道咸秩序(1989)、黑潮與台日關係(1997)、臺灣與香港關係(2001)、琉球與臺灣(2006)、台商的亞太商貿網絡1860-1960的關係(2008)等研究。至於晚近研究、關照與處理的,則與當前全球知識界討論近代東西關係時所側重,由大西洋經印度洋、東南亞延展到中國沿海的海域以及台商的亞太商貿網絡(1860-1960)的長期研究。目前,也將研究視野拓展於太平洋在近代世界史的位置。 二、茶、糖、樟腦業與晚清臺灣 1.茶、糖、樟腦業與晚清臺灣 有關1860至1895年間,台灣的《海關報告》包括《淡水海關報告》及《打狗海關報告》 (1891年以後改為《台南海關報告》) 。《海關報告》之記載始於1864年,除1867年有月報告,1882至1891年間有十年報告之外,均為歷年報告。 年代 18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百分比 茶 24 37 44 59 76 65 78 85 87 88 90 93 93 93 95 95 樟腦 35 33 32 9 8 13 13 5 4 6 5 4 4 3 2 2   年代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1868-1895 百分比 茶 97 99 99 98 95 93 39 88 86 85 84 83 90 樟腦 0 0 0 1 1 1 3 8 7 13 12 13 5 在天津條約及其附約的規定下,對外開放了淡水、基隆、打狗、安平等通商口岸,迄1895年台灣國割讓給日本的此段期間內,透過海關的統計資料可知,茶、糖、樟腦是台灣的三大出口品,且通商口岸開放造成北部山區得以大量生產茶和樟腦。在全台的出口品中,1868至1895年間(1860至1867年資料有缺),茶、樟腦出口占北部出口總值的平均比例分別為90%、5%。至於全台出口品中,茶(54%);糖(36%);樟腦(4%)即佔了94%, 較第四大出口品-煤之占約2% 為多。 三、樟腦用途 樟腦在1890年用為塞璐珞 (Celluloid) 原料以前, 主要是供藥用。中醫用來治療風濕、疹癬、霍亂等。西醫用來作內科用強心劑, 治療皮膚病、神經衰弱症等。此外即用來防虫, 製造煙火、香水、穩定油漆及供製印度宗教儀式中所用的香。1889年樟腦也一度作為無煙火藥之原料。塞璐珞發明於1869年, 但在1890年以後才開始大量引用樟腦為原料。 塞璐珞是人類發明的第一種合成塑膠,在第二次大戰以前,其在歐、美、蘇、日等國工業中佔極重要之地位,曾廣泛用於梳子、鈕扣、膠卷、玩具及許多消費品的製造上。塞璐珞工業之蓬勃,使台灣成為一樟腦王國。 四、製造過程 需在山上先找一塊較平坦的地點,清除樹根、雜草之後,搭一個約有70平方英尺面積的腦寮。腦寮中,一般只有一個腦灶,灶之計算單位為份。灶係由土埆砌成,灶上有10鍋,鍋上有一有孔的木板,與鍋之間黏了泥土固定。木板上再放一木桶, 裏面盛了樟木碎片約9至10斤。木桶的四周, 以四塊厚板圍起, 厚板與厚板之間均有圓木貫穿,厚板內也放泥土使之固定。在木桶的上方倒放一個陶缸,是裝結晶的樟腦用的。 蒸腦時,將水由木桶上端倒入鍋中,再引燃灶中的木材。燒了一夜之後,再將木桶下半部所餘樟木碎片去掉,位於木桶上半部的碎片保留,改放在下半部,再拿一些新碎片置於上半部,加水再燒。一天換2次碎片,連續10天。在這10天當中,鍋中沸騰的水蒸氣,透過木板的孔,將木桶中的樟木碎片蒸熱, 也蒸出含腦的氣體。 這些含腦的氣體,進入較冷的倒置陶缸時即開始凝結。10天後將陶缸拉開,陶缸中半凝結的樟腦遇到冷空氣,更進一步凝結為霜狀,用手將此霜狀結晶體取出,即為樟腦。一個擁有十個鍋的灶,蒸10天所得的樟腦約為4斤,如能注意火候,或樟木含腦多,亦可能得6至7斤。 台灣產業分佈略圖 (1860-1895) 由上圖可知,於茶樹、甘蔗、樟樹的生長條件不同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