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概述讲解.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章 信息安全概述 主要内容 1.1信息安全的理解 1.2 信息安全威胁 1.3 互联网的安全性 1.4 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1.1 信息安全的理解 1.1.1 信息与信息安全 信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ISO给出的解释:“信息是通过施加于数据上的某些约定而赋予这些数据的特定含义”。 通常我们可以把消息、信号、数据、情报和知识等都看作信息。信息本身是无形的,借助信息介质以多种形式存在或传播。 信息安全 ISO给出的定义:“在技术上和管理上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的安全保护,保护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及相关数据不因偶然或者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及泄露”。 信息安全的目的:“确保以电磁信号为主要形式的、在计算机网络化系统中进行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应用的信息内容在各个物理及逻辑区域中的安全存在,并不发生任何侵害行为”。 1.1 信息安全的理解 1.1.2 信息安全的发展阶段 信息安全发展: 通信安全→ 信息安全→信息保障 通信安全(COMSEC) 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一阶段的信息安全可以简单称为通信安全,主要目的是保障传递的信息安全,防止信源、信宿以外的对象查看信息。 1.1 信息安全的理解 1.1.2 信息安全的发展阶段 信息安全(INFOSEC)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主要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不可否认性。 机密性(Confidentiality)指信息只能为授权者使用而不泄漏给未经授权者的特性。 完整性(Integrity)指保证信息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未经授权不能被改变的特性。 可用性(Availability)指保证信息和信息系统随时为授权者提供服务的有效特性。 可控性(Controllability)指授权实体可以控制信息系统和信息使用的特性。 不可否认性(Non–Repudiation)指任何实体均无法否认其实施过的信息行为的特性,也称为抗抵赖性。 1.1 信息安全的理解 1.1.2 信息安全的发展阶段 信息保障(IA,Information Assurance) 1996年美国人提出了信息保障: 保护(Protect)、检测(Detect)、反应(React)、恢复(Restore)四个方面。 我国也对信息保障给出了相关解释: “信息保障是对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安全属性及功能、效率进行保障的动态行为过程。它运用源于人、管理、技术等因素所形成的预警能力、保护能力、检测能力、反应能力、恢复能力和反击能力,在信息和系统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各个状态下,保证信息内容、计算环境、边界与连接、网络基础设施的真实性、可用性、完整性、保密性、可控性、不可否认性等安全属性,从而保障应用服务的效率和效益,促进信息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 1.1 信息安全的理解 1.1.2 信息安全的发展阶段 信息保障三大要素。 人是信息保障的基础 技术是信息保障的核心 管理是信息保障的关键 信息安全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概念,具有系统性、相对性和动态性。 1.2 信息安全威胁 1.2.1 信息安全威胁的基本类型 信息泄露:信息被有意或无意泄露给某个非授权的实体。 信息伪造:某个未授权的实体冒充其他实体发布信息,或者从事其他网络行为。 完整性破坏:非法手段窃取信息的控制权,未经授权对信息进行修改、插入、删除等操作,使信息内容发生不应有的变化。 业务否决或拒绝服务:攻击者通过对信息系统进行过量的、非法的访问操作使信息系统超载或崩溃,从而无法正常进行业务或提供服务。 未经授权访问:某个未经授权的实体非法访问信息资源,或者授权实体超越其权限访问信息资源。 1.2 信息安全威胁 1.2.2 信息安全威胁的主要表现形式 攻击原始资料 人员泄露,废弃的介质,窃取 破坏基础设施 破坏电力系统,破坏通讯网络,破坏信息系统场所 攻击信息系统 物理侵入,特洛伊木马,恶意访问,服务干扰,旁路控制,计算机病毒, 攻击信息传输 窃听,业务流分析,重放, 恶意伪造 业务欺骗,假冒,抵赖 自身失误 内部攻击 1.3 互联网的安全性 1.3.1 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1983年,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TCP/IP协议,该协议被做为其BSD UNIX的一部分。 1986年,NSF 利用Internet Protocol,连接5个科研教育服务机构,建立了NSFnet广域网。 1987年开始,中国四大网络CSTnet、CERNET、Chinanet、GBnet与Internet直连。 2007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1.62亿,其中宽带上网用户达到1.22亿,中文网站89.8万个,IPv4地址总数9800多万个,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368927 Mbps。 1.3 互联网的安全性 1.3.2 互联网的安全现状 2000年开始,病毒制造产业化操作,黑色产业链每年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