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论在词汇隐喻认知失误中的应用选读.doc

关联论在词汇隐喻认知失误中的应用选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联论在词汇隐喻认知失误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隐喻认知失误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如何有效地避免隐喻理解失误是学习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尝试运用关联论解决词汇隐喻失误这个问题,并对该理论在隐喻失误中的运用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关联论,隐喻认知失误,运用模式 Abstract: Cognitive faults always happened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metaphor studies and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refore becomes the focus of the learners. In the paper, the Relevance Theory is tentatively applied to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and the applicative models are put forward as well as further discussed. Key Words: the Relevance Theory, cognitive fault in metaphor, applicative models 引言 对外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这已经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共识。隐喻能力一般指隐喻产生的原创性、发现隐喻意义的能力、提取隐喻意义的速度、对隐喻做出解释的流利程度(Littlemore, 2001,c.f.Sperber和Wilson(1986)Ford的认知理论,同时针对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的。它首先把人类的交际活动归属为认知活动,认为人类的语言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交际是否成功就看交际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环境是否能显映和互相显映。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关联程度依赖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两个因素。其中语境效果与关联成正比,处理能力与关联成反比。语境效果是一种在交际话语所提供的信息与现实语境之间存在的动态关系。它是交际者社会文化、知识结构、智力水平、性格趋向、情感价值、宗教信仰、交际意图等主观因素与客观语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经过交际者对话语进行认知过滤后生成的。处理努力理解就是听话人或学习者在现有的认知语言环境下的智力耗损。话语越直接,关联性就越强,认知智力耗损越小,受话者的认知负荷就越小,耗时就可能越少;话语越隐含,关联性就越弱,消耗的智力越大,受话人的认知负荷越大,耗时就可能越多。 同时,关联论认为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听话者在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在较小的语境中找不到关联就得借助大的语境,直到找出话语的关联,使话语在这个的语境中具有语境效果。在现实的交际过程中,人们表达和理解话语时不仅具有关联的取向和直觉,还能本能地辨别出信息的关联与不关联,也能分辨出关联强和关联弱的信息。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他来说最有关联的信息上。事实上,关联是一个由最大关联到最小关联再到无关联的连续体(何兆熊,2000: 191-195)。 我们人类有着相似的性情,相似的感受力,这是人类寻找关联的机制赖以存在的生物基础。(赵彦春,2003: 36)。 刘绍忠(1997)认为,关联理论承袭了当代科学的研究方法,跨面的、跨学科的交际研究使得涉及多学科的交际活动能够通过多学科、多视角,而不是单一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得以解释。从而,其解释力更加可信。同时,关联理论将形式语用学和推理语用学合为一体,是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解释交际活动的理论。 二 隐喻与关联论 语言在反并构成人类认知、思维的同时,和文化有着密切的、相互依赖的关系。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隐喻便可能重合,形成“文化共核”,使得成为可能文化隐喻的理解The film must be a dog. 这部电影肯定很糟糕。(Alice, 2001: 47) 对于例1的理解,学习者会聚焦到核心喻词 “dog”上,并对其意象展开意义联想,搜索该意象中与 “the film” 相匹配的相关语义特征。由于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核心文化的影响,学习者对于该意象的理解会有一定困难。但隐喻的理解过程就是一个多个意象同时构建、寻求重合以及不断修正的过程。所以,学习者加强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逻辑类推 运用逻辑、常识及相关知识对隐喻中的不同意象或核心喻词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推理。学习者在已有的认知框架内对核心喻词进行跨域的逻辑及常识性推理,以搜寻符合逻辑及普遍常识的解释。 例2:He was always moving the goalposts so that we could never anticipate what he wanted. 他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