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策划人-我和余秋雨的交往与误解.docVIP

《文化苦旅》策划人-我和余秋雨的交往与误解.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苦旅》策划人:我和余秋雨的交往与误解 缘起 我没料到,1992年3月,由我策划编辑的《文化苦旅》,会成为一本顶级畅销书,不但使余秋雨成为大众文化名人,而且围绕着书和人还闹出那么大的动静。 《文化苦旅》开始是在《收获》杂志开的专栏,在圈子内有一定的影响。虽然我对余秋雨的文章一直抱有好感,但我当时的出版兴趣不在文学上,所以也就没放在心上。此后,南方的一家出版社曾向余秋雨约稿,只是想把《文化苦旅》做成一本放到旅游地卖的小册子,因此,他们提出要删掉部分内容。余秋雨非常不高兴,就委托《收获》副主编李小林帮他收回稿子。 随后,上海文艺出版社也愿意出版此书,但只能放到该社已出版多年的散文丛书中。余秋雨又不太愿意,他认为,散文丛书参加的人太多,而且开本太小,显得小气。一次,我去余秋雨在龙华的家,他专门同我谈起这件不愉快的事。我说,把稿子给我吧。当时他的书稿扔在书房角落里,像一堆废纸,有杂志的复印件,有他手写并修改过的,还有几块内容用糨糊粘贴的,稿子上满是那家出版社各种色笔画画改改的痕迹。 我拿到稿子后,首先请出版社一位已经退休的老编辑,用统一的稿纸,全部工整地抄写清楚。然后,我抓紧认真阅读全书。我的感觉是,作为散文非常好读,而且关注历史大事件,富有细节美。余秋雨很有说故事能力,每一篇散文里都有一个故事结构,故事简单,脉络清晰,让阅读者顺此脉络进入,轻松有趣。这恰恰符合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再加上他独特的文字表现力,自然就会拥有读者。我很看好这本书稿的前景。 当我正式向余秋雨提出出版《文化苦旅》的决定时,他有点惊讶。我认为书的内容不够,需要补写和充实。余秋雨又补写了一些篇章,如《风雨天一阁》等,书稿从18万字增加到23万字。 畅销 我们决定作为本社重点图书立项和运作,出版形式决定以精装本为主。在当时出精装本是出版社给作者一种高规格的出版礼遇。 《文化苦旅》出版首发仪式在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举行。当时首发仪式也是新鲜事,一般不这样兴师动众。五十多家京沪媒体集中采访报道。不出三个月,首印的一万册就售罄,赶快加印一万册。随后,在近五年的时间内,我们在全国通过组织书评、新闻报道、读书随笔等各种形式的媒体报道,约有数百篇。随着媒体传播的不断扩大和升级,销售也快速拓展,《文化苦旅》渐露畅销书面目。 更有效的是口碑营销给《文化苦旅》带来了声誉。多名作家、教授、学者的书评及推荐,使《文化苦旅》进入更有效的口碑营销阶段。当然,这些书评文章有自发写的,也有些是我们组织写的。同时,我们还在全国各地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签名售书、讲座报告会、见面会及读书活动等。 《文化苦旅》真正保持长期畅销是进入了学校,尤其是中学。在营销过程中,我们敏锐捕捉到一个重要的信息,有的中学,不少学生写了《文化苦旅》读后感,有的还把文章寄给我,希望我帮助修改和提意见。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特别喜欢《文化苦旅》,他们除了自己读,而且还把《文化苦旅》列为学生课外必读书。有了这个市场需求,我们及时把营销的重点调整到教育部门和学校。首先,我们利用多种渠道和影响力,向教育部门推荐,《文化苦旅》的不少篇章顺利被选入各类语文教材。上海崇明中学、浙江嘉兴中学等成立了《文化苦旅》读书会,定期交流阅读心得,写读书笔记。随着学生的喜欢,一代一代学生就成了稳定的购买群体。 接着连续几年,《文化苦旅》就遭遇铺天盖地的盗版,除了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之外,都是盗版书的市场。为了能遏制盗版,我们甚至向上海市公安局报案,上海市公安局专门组织了多人专案小组,奔赴各省市调查破案,收效甚微。 当然,在《文化苦旅》受市场追捧时,也有人批评《文化苦旅》过于煽情,语言太甜等。但《文化苦旅》摆脱了传统散文过于琐碎的写作视角,它的文本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台湾尔雅出版公司出版的台湾版《文化苦旅》也十分畅销。其后,我曾约过几位当今一流的学者,试着写文化大散文,但都没有成功,最后,他们都一致表示,这是属于余秋雨的能力。在《文化苦旅》成功的基础上,我们正式提出“文化大散文”概念,推出“文化大散文”丛书,获得了不错的市场效果和影响力。 交往 我与余秋雨认识于1983年的冬天。我是读了他送的《戏剧理论史稿》后,才了解他的。以后,又相继读了他的《中华文化史论》和《艺术创造工程》。这些书也为他在学术圈内赢得了声名。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思想解放,余秋雨以中青年学术尖子的身份,开启仕途。并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先后出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在院长任上,余秋雨人性化的管理,曾获得师生们的追捧。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是余秋雨事业和仕途的上升期,也是他人生的低潮期。那时,他单身一人住在龙华一个简陋的两居室内。他经常出差,每逢大雨,楼上卫生间漏水,房间就水漫金山。经常是他的朋友帮他解决这些琐事。有一次,他的邻居朋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