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是一种的知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汪建伟 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和装置艺术家之一,也是中国当代最具跨学科思考和实践的艺术家,研究领域涉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曾以首位中国内地艺术家的身份参加第10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多次受邀威尼斯双年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等重要国际艺术展事。 中国论文网   如何让汪建伟的话变得“好懂”,这是一个问题。比如此刻,他指着工作室门上一块水迹漫漶的天花板,“因为它不影响我在这个屋子里工作,所以我不理它;但如果你认为它不好看,把它堵上,那么,你就是在消灭一个‘痕迹’。”他说,“我们做的大量的事情,都是在消灭‘痕迹’。”   节约的工作室   自从2011年的《黄灯》大展之后,这个被认为最难“定义”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不知为何消瘦了十来斤,如今竟有些怕冷。他穿着夹克,窝在沙发里,还未等我提及工作室设计的问题,就提供了一个让话题难以接续的答案:“我的工作室跟我的艺术态度和政治态度是一致的,我一直没把这些东西分得很清楚,比如说我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和话语去说政治,艺术上我应该怎么做,又得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他的意思是,很多艺术家总是可以清晰地描述自己工作室背后凸显的设计理念、美学基调……而他不行,也没有必要。   如果非要描述,他愿意用“节约”这个词。“比如说,”他指着狭长落地窗旁的一处空地,“这地方需要一盏灯,我需要考虑的是要多高、多亮,至于好不好看,这不重要。”灯的出现,需要符合他的“思考”,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它就会损害“劳动”的质量;如果超过了,就会有一部分多出来变成“审美”。   在功能和审美间找到一条界限,就有了“节约”。但节约不是“恰到好处”,因为有时候恰到好处是一种“策略”,而节约反倒是“浪费”,对时间的浪费,“是花了很多时间,但不被现存的秩序吸收,你明白吗?”最后他索性换一个说法:“就像我们说,工夫在话外。工夫在看不见的地方,这就是节约。”   曾经有一个同济大学的建筑师到他这里来,对他说,“这像你老汪的工作室”。别的艺术家的工作室,要么为了展示观念,“比如我信奉极简主义,那我的工作室就要在任何一个细节体现出极简来”;还有一种,是为了展示艺术家的后台。但无论是哪一种,汪建伟都不喜欢,他将之称为“凝视”—你知道“凝视”是什么吗?“它就像马克思说的‘恋物癖’,任何一次出场、思想、行动,都确定了我要做给谁看……如果没有哲学,凝视就几乎控制了我们的一切。”   那么,如何摆脱这种“凝视”、“表演”以及被定义的困境呢?他的答案就是,当你的政治观、艺术观以及生活态度是不可截然区分的时候,“凝视”就消失了。且慢—其实,我们也可以很“简单”地描述汪建伟的工作室:那是一片上千平米的厂房,推开两扇大铁门,左手边是门房,门房后是仓库和工作间;当中是空地,平时泊车;车后是一堵薄墙,墙上坐着一个白色的塑像,塑像后就是更大的仓库和工作间;至于从右侧的这堵墙穿门而过,就到了工作室和起居室。   没有奢华,没有精致,右侧的这个主体,红砖砌墙只是简单的一个院子,院子四角分别种上杏、李、枣、桃。眼下正是京城冬天的尾巴,树干萧索枝叶零落,树冠指着不高的天空。推开一道窄门进去,正中是汪建伟阅读和会客的工作室,往右便是一道短短的走廊,尽头是个小小的厨房,“有时候我会在这个位置上坐很长时间,”汪建伟指着靠窗的椅子,“下雨和下雪的时候,我就会中断工作,坐在那里有一种专注的感觉。”   其实五年前刚入住的时候,厨房和工作室并不相通,此前是独立的几个房间,将空间隔断。汪建伟就想着怎么用简单的方法,让这个房子“变得跟我有关系”,最后的结果就是把靠院子一侧的房间打通,连成走廊,在走廊和工作室的外墙上再开几道狭长的落地窗,白昼进光,开窗透风,让空间变得可以“沟通”。   采访的那天正是二月底,北方持续多日的雾霾仍未消散,阴冷袭人。但汪建伟喜欢这种感觉,“冬天很萧瑟,杀气逼人,如果摔一跤在地上,感觉那地板就像钢板一样,”他说,“这也是我喜欢北京的地方。”   花时间去学习未知   “你知道怎么判断他是不是当过兵吗?”汪建伟问。他指的是摄影师,采访期间天色渐沉,他就在外面待着。“看他抽烟—当过兵的人,会在室外抽烟;如果没有当过兵,他可能会问我,能不能在室内抽。”   汪建伟也当过兵。1977年到1983年那六年间,这个“会画画”的年轻人被部队指派去画作战地图,就像他曾经向媒体讲述过的,“我满脑子都是地形图,甚至在一个黑夜,把你丢在一个地方,然后你要画出这个地方的地形图,越准确分数就越高。”   1983年,他转业后考上浙江美术学院的研究生。第二年,他的油画《亲爱的妈妈》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被认为是伤痕油画的力作。1987年,他毕业留校任教。   蔡国强将汪建伟誉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当代艺术的活化石”,洪晃则称汪建伟是跨界最成功的艺术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