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说课稿 说教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鲁迅先生的弟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所写。文章主要通过回忆有关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来反映伯父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敬仰之情。本文可以按自然空行形式分为五段,每个部分写了一件小事。全文以围绕结尾处中心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展开,这是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而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指导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讨论、交流学习,独立思考等形式的学习,说出文章各部分的内容。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四、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互相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重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我主要采取的教法有:名言引入法、指导法,朗读法,讨论交流法等;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3、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4、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想一想,填一填 1.鲁迅(1881~1936),浙江____人,原名_____,字_______。 2.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 ______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 ”。 3.《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小说_________。 4.1918年,鲁迅先生在《____ 》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 绍兴 周树人 豫才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文化 民族魂 《故乡》 新青年 狂人日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鲁迅兄弟三人,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周晔是周建人的女儿,所以她称鲁迅为伯父。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周晔与鲁迅先生 ,出生在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又久病不愈。作为长子,鲁迅为了给父亲治病,常常出入当铺和药店,饱受人们的冷眼。在乡下外婆家里,他有机会接触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孩子亲密相处,从中感受到农民生活的困苦和他们勤劳、纯朴的性格。这些经历使他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这一点在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救助车夫”这件事可以体现出来。 挽 囫 囵 枣 联 吞 wǎn hú lún zǎo 搞 gǎo 不清 huǎng 恍 然大悟 饱经风 霜 shuāng 咳 ké 嗽 sòu 追悼 吊唁 dào yàn 追悼(dào): 失声痛哭: 挽联: 吊唁(yàn):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饱经风霜: 对死者表示沉痛地怀念。 忍不住悲痛而放声哭起来。 哀悼死者的对联。 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姓张的帽子戴在行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1、指还过得去,亦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 ) 2、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 ) 猜猜我是谁。 马马虎虎 挽联 3、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 ? ? ) 4、去世、死亡;多用于表示对死者的敬意。 (????? ?? ) 5、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