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目前市场情况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而言,品种抗病性、菌源量和抽穗扬花期的天气条件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轻重的关键因素。近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了2016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预报。预报称,由于田间菌源充足、小麦主栽品种抗病性较差,常发区4月中下旬至5月份将出现连续降雨过程,预计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麦区大流行,黄淮北部麦区偏重流行,发生面积和防治面积在1亿亩和2亿亩次以上。由此可预见,今年的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形势依旧不容乐观,而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对于小麦的保产保质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上积极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抗病品种,关键时期进行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策略。近些年,随着国内耕作制度的变更,稻麦、玉麦连年连作,以及免耕、空白田和秸秆还田面积的逐步扩大,这些均为田间菌源的生存和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得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几率逐年增加。当前,防治小麦赤霉病最经济有效及最根本的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近几十年来,国内育种工作者在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选育出了一批较为抗病的品种,如扬麦、宁麦、镇麦系列品种,但总体而言其抗病性和丰产性还不够理想。登记品种相对单一 多菌灵仍占主导虽说小麦赤霉病号称小麦的“癌症”,可防可控而不可治。但在当前品种抗病性普遍较差的情况下,药剂防治依然是减轻赤霉病发生程度的关键。据ICAMA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登记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制剂产品共计211个,涉及活性成分21种,分别是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三唑酮、福美双、戊唑醇、咪鲜胺、井冈霉素、氰烯菌酯、低聚糖素、硫磺、百菌清、己唑醇、烯肟菌酯、烯唑醇、蜡芽菌、氟环唑、丙环唑、氨基寡糖素、噻霉酮、四霉素和多抗霉素B等。其中,又以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三唑酮和福美双这四种成分的单剂及复配制剂最多,占全部登记数量的86.26%。从登记产品结构来看,产品依然集中在苯并咪唑类及三唑类,尤以多菌灵的登记数量最多。诚言,作为我国防治小麦赤霉病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化学药剂,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的控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始,多菌灵在小麦赤霉病防治应用上已有40多年的历史,长时间单一或重复使用多菌灵,已导致赤霉病菌对其产生了抗药性。更有研究声称,多菌灵能够刺激病菌产生DON毒素,尤其是使得抗药性菌株产毒能力更强。抗性产生的现实,让本就稀缺的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变得更加捉襟见肘。登记主体较为集中 跨国公司产品凤毛麟角因此,寻求和开发新型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迫在眉睫。目前,市面上较为流行和通用的选择是戊唑醇与咪鲜胺的混剂以及氰烯菌酯的相关混剂产品。与防治其它病害的药剂相比,专门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农药依旧显得不足。此时,我们也许会将视野转移到跨国公司身上,依托强大的研发实力,也许这些公司会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救病良方。然而,事实是让人意外的!在我国已登记的211个农药产品中,只有安道麦一家跨国公司登记了咪鲜胺与戊唑醇的混剂,而以先正达为首的Top 6公司却集体隐身,未登记任何一款专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品种。这里我们不禁产生疑问,小麦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小麦赤霉病又是小麦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何跨国公司对这块巨大的市场视而不见?而在最近几年,跨国公司热衷于提供作物综合解决方案,涉及小麦的作物解决方案难道可以对这一关键病害置之不理?是他们并无专门针对小麦赤霉病的相关产品,还是另有隐情?小麦赤霉病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的病害,而西方国家又以小麦为主食,所以跨国公司肯定不会对该病害熟视无睹。事实也的确如此,各大跨国公司在国外均有相关产品的投放,如拜耳的Folicur(戊唑醇)、Proline(丙硫菌唑)以及Propulse(丙硫菌唑+氟吡菌酰胺),巴斯夫的种菌唑等,且这些药剂的防效均非常不错。对于跨国公司奈何不将这些药剂引入中国,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据业内人士解释,这有可能在于这些跨国公司之前对中国小麦赤霉病的现状认识不足,或者是基于公司的一种战略考虑,也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如巴斯夫的种菌唑(_属于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只属于巴斯夫加拿大公司,已引进的杀菌剂扩登时,防效标准不够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处于田试阶段的282个产品中,我们发现了跨国公司的身影,主要有拜耳的430g/L 戊唑醇悬浮剂和18.2%戊唑醇+9.1%肟菌酯悬浮剂,巴斯夫的12.5%吡唑醚菌酯+4.7%氟环唑悬浮剂(商品名欧帕?,已完成两年登记试验,据说效果非常不错),以及先正达的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另外,先正达也准备提交FUSHA(琥珀酸脱氧酶抑制剂)的登记资料,作为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的强有力补充。因此,从整体来看,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农药开始逐渐增多,但品种相对较少,效果仍需检验。在现阶段,通过不同活性成分的复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最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