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代杂剧概况 明代戏曲两大部类:杂剧和传奇。 明代杂剧的艺术成就、地位和影响既不及蔚为主流的明传奇,也不如元杂剧。 据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统计, 明代有姓名可考的剧作家100多人。 剧目523种,现存180多种。 明初杂剧不景气,中叶以后发生转型。明代杂剧在承前启后的流变过程中独树一帜,担负着反映时代情绪的历史使命。 第一节 明初杂剧 明初杂剧的特点:1.题材狭窄。歌功颂德、宣扬封建礼教的倾向加重。原因: 一、民族矛盾缓和,官方实行八股取士的制度,“士”地位思想均有很大变化,歌功颂德,宣扬封建礼教倾向加重,皇上又以“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七百本赐之”故宫廷派作家应运而生。 二、严酷的政策导致了明初杂剧题材的偏狭。 《御制大明律》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同罪。”但“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2.宫廷派剧作家较多:皇室二朱,明初十六子 3.宫廷派杂剧的主要类型:喜庆剧.道德剧.神仙剧 4.明初杂剧艺术体制:超越了四折一楔子的通例,打破一人主唱的僵化格局,轮唱合唱,南北曲融入一折,这都为明中叶后杂剧的南曲化奠定了基础。 一、皇室二朱:朱权、朱有燉 (一)朱权(1378~1448):朱元璋第17子﹐号丹丘先生等。世称宁献王。作杂剧12种,今存两种。永乐前后,皇室操戈时,朱权为避祸,便沉浸在戏曲、音乐与道家学说之中。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必然导致其杂剧题材的狭窄。 杂剧《冲漠子独步大罗天》以丹丘真人成仙自慰;《卓文君私奔相如》,由一位皇家子弟写在贞节观念愈演愈烈的明代,具备一定进步意义。语言兼古朴工丽于一体。 朱权的《太和正音谱》 1398年著。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种,收录、品评了金董解元以下、元和明初的杂剧与散曲作家203人。 《太和正音谱》的曲谱部分﹐依据北曲12宫调﹐分类列举每种曲牌的句格谱式,共收335支曲牌,是现存最古的北杂剧曲谱。後来明清人的曲谱中北曲部分都是以它为依据的。? 皇室二朱:朱有燉 朱有燉(1379—1439):号诚斋,明太祖之孙,袭封周王,谥宪,世称“周宪王”。 工词曲,音律谐美。李梦阳《汴中元宵绝句》“中山孺子倚新妆,赵女燕姬总擅场; 齐唱宪王新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朱有燉是明代杂剧史上创作较多的作家,今存杂剧31种。另有散曲集《诚斋乐府》、诗文集《诚斋新录》。 朱有燉的杂剧 较好的有道德剧《香囊怨》(写妓女刘盼春和秀才周恭事)、英雄剧《仗义疏财》(讲李逵和燕青事)。 杂剧艺术成就:文词本色,音律和谐,注意调剂排场的冷热和歌舞的穿插,便于演出。 体制的改革:突破一人主唱的限制,如《仗义疏财》中李逵与燕青有轮番对唱、有二人齐唱。不纯唱北曲,多用增句,定场不念诗而念词。对杂剧的南曲化起了促进作用。 二、明初十六子 “明初十六子”的提法最早似出自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有“国朝一十六人”之说,其中包括王子一、刘东生、谷子敬、贾仲明、杨景贤等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杂剧作家,然无“十六子”之称。 贾仲明《萧淑兰》写少女初恋,《升仙梦》写桃、柳二妖被吕洞宾度化成仙。 《录鬼簿续编》。 杨景贤《西游记》共6本24出。多数情节与百回本小说《西游记》并不一致。 刘东生《娇红记》,2本8折。写申生和娇娘的恋爱故事,情深句丽。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杂剧 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了万历前后更出现了以徐渭为杰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一大批境界不俗的作品脱颖而出。因此,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创作有特色、有成就。 明代中后期杂剧转型的表现 创作倾向: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教化和神仙道化的偏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都较多。 艺术体式:大都是南北合套或者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体式从总体上看已经终结;长短不定;有的无题目正名,即使有也是位置不定。 艺术成就:中后期的部分作品如康海的《中山狼》徐渭的《四声猿》,孟称舜的《桃花人面》可以称之为传世之作,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一、王九思与康海的杂剧 (一)王九思 《杜甫游春》(又名《沽酒游春》) 杜甫在长安城郊春游时四顾萧然,因而触景生情,对奸相李林甫的罪恶深为不满。典衣沽酒之后,杜甫竟然不受翰林学士之命,情愿渡海隐居而去。借大诗人杜甫的激愤,感个人之不遇,骂当道之黑暗,感个人之不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现实性,并开启了明代文人案头剧的先河。 《中山狼院本》开辟明代单折短剧体制。 (二)康海的《中山狼》 写东郭先生冒险救了中山狼,使它逃过了赵简子的猎杀。中山狼脱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