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5章《自测题、习题》参考研讨.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章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自测题 5.1填空题 1.一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为,而加入负反馈后变为,它的反馈深度为。 已知放大电路的输入电压为,输出电压为。当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以后,若要求输出电压维持不变,则输入电压必须增大到,反馈深度,反馈系数。在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中,已知,负反馈系数,,则 ,。 有一负反馈放大的开环放大倍数为,若变化,则闭环放大倍数变化,这个放大的闭环放大倍数为,反馈系数为。 某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开环放大倍数,反馈系数。则闭环放大倍数为,若因温度降低,静态点下降,使下,此时的闭环放大倍数为。提高到不低于,则引入的反馈深度||至少为 ;若要求引入上述反馈后,闭环增益不低于60dB,则基本放大电路的开环放大倍数至少为 。 7.已知某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中频放大倍数为100,上限截止频率处的放大倍数为 ;若给该放大电路引入负反馈后的上限截止频率变为,则此放大电路的中频放大倍数变为 ;引入的反馈系数F为 。 8.某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当中频输入信号时,。而在无反馈的情况下,时,,则该负反馈电路的反馈系数为 ,反馈深度为 ;若无反馈时的通频带为5kHz,则引入反馈后的通频带变为 。 9.在负反馈放大电路时,相移。由此可知,该电路可能处于 状态。 答案:1.34dB。2.10,0.009。3.0.1875 V,0.15V,0.3375V。4.10,0.09。5.909.09,900.83。6.10,10000。7.70.7,80,0.0025。8.0.019,20,100kHz。9.自激。 5.2选择题 1.直流负反馈是指 。 A.只存在于直接耦合电路中的负反馈直流通路中的负反馈放大直流信号时才有的负反馈只存在于阻容耦合电路中的负反馈 A.电压串联; B.电压并联; C.电流并联; D.电流串联。 3.射极跟随器是 负反馈。 A.电压串联; B.电压并联; C.电流并联; D.电流串联。 4.某电流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输出电压为,输出电流为,反馈电压为。该放大电路的反馈系数等于 。 A.; B.; C.; D.。 5.设电流并联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净输入电流等于,开环电流放大倍数等于,电流反馈系数等于0.08。这个放大电路的输入电流等于 。 A.; B.; C.; D.。 6.已知某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反馈深度为,开环时的上、下限截止频率分别为和,该放大电路闭环时的通频带等于 。 A.; B.; C.; D.。 7.如果希望减小放大电路从信号源获取的电流,同时希望增加该电路的带负载能力,则应引入 负反馈。 A.电压串联; B.电压并联; C.电流并联; D.电流串联。 8.某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开环,反馈系数其闭环 。 A.2500; B.2000; C.1000; D.1500。 9.在负反馈放大电路中,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是_____。,; B.,; C.,; D.,。 答案:1.B。2.B。3.A.4.C。5.C。6.B。7.A。8.B。9.B。 5.3判断题 1.共集(或共漏)放大电由于,故没有反馈。( ) 既然深度负反馈能稳定放大倍数,则电路所用的元件都不必选择性能稳定的。( ) 因放大倍数越大,引入负反馈越强,所以反馈通路跨过的级数越多越好。( ) ( ) ( ) ( ),与管子参数无关,因此可以任意选用晶体管来组成放大电路。( )( )( )的放大电路,施加反馈系数为的负反馈。试求:(1)反馈深度;(2)闭环增益。 解:(1)由得,。 (2)。 5.2 试判断题5.2图所示各电路的本级和级间所引入的反馈,并指出交流负反馈类型。 解:图(a):引入第1级直流负反馈和交流电流串联负反馈;和引入第1级直流负反馈;引入第2级直流负反馈和交流电压串联负反馈; 和引入1—2级间交流正反馈。图(b):、和、分别引入1、2级直流负反馈;引入第3级直流负反馈和交流电压串联负反馈;引入1—3级间直流负反馈和交流电流并联负反馈。图(c):引入第1级直流负反馈和交流电流串联负反馈;和引入第2级直流负反馈;引入第3级直流负反馈和交流电流串联负反馈; 、和引入1—3级间直流负反馈和交流电流串联负反馈;、和引入1—2级间直流负反馈。图(d):引入第1级直流负反馈和交流电流串联负反馈;引入第2级直流负反馈和交流电流串联负反馈;引入1—2级间直流负反馈和交流电压并联负反馈。图(e):构成电压跟随器,引入了电压串联负反馈;R4引入第2级直流负反馈和交流电压并联负反馈;R2引入1—2级间直流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