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熟学习(完全学习、掌握学习)柏隆姆.doc
*精熟學習(完全學習、掌握學習):
一.理論背景:柏隆姆提出,出自於行為學派的斯金納學習理論為根據的教學方法。
二.基本構想:
1.對所有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其各自所需學習時間,則每個學生的成就都能達到精熟學習。
2.如果讓不同的學生都有充分時間從事學習就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學好他的課業。
3.對於能力差的學生要給足夠的空間。
三.原則:
1.把目標分為次目標
2.形成性評量,題目不可以太難或太多,正確率達80%-90%。
3.答對者獲得增強,若不精熟者則給予補救教學。
4.學習能力較快者,給予充實教學:(1)加深(2)加廣(3)做其他有意義地活動。
5.總結性評量為本學期學過的。
◎每個單元都要預留時間備用,若時間沒有控制好會拖時間。
◎優點:1.學生可以自我控速 2.立即獲得回饋 3.充分的學習時間 4.精熟教材 5.適應個別差異
*需求層次論:馬斯洛
一.理論背景:出自於人本學派
二.內容:
強調人類的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求所組成,各種需求之間有先後順序與高低之分。
1.由低至高的7個層次:
(1)生理:維持生存和延續種族的需求。如:睡眠、吃飯
(2)安全:希求受保護而免於遭受威脅而獲得安全的需求。如:危險求人保護、病痛求醫
(3)愛與隸屬:被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
(4)自尊:獲取與維護個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被人認可
(5)知:個體對人對事物變化中所不理解者希望理解的需求。如:探索、操弄、試驗、閱讀、詢
問
(6)美:對美好事物欣賞的需求。如:希望事物有秩序、有結構、順自然、詢真理等心理需求
(7)自我實現:指在精神上臻於真善美合一至高人生境界的需求:即個人所有理想全部實現的需
求。
2.各層之間有高低之分、前後順序之別:低的層次需求滿足後更高一層的需求才會產生。
3. 基本需求、成長需求
(一)基本需求『缺失性需求、匱乏性需求:生理上或心理上缺失所導致的』:前四層
(1)一旦獲得滿足其需求層強度就會減降。
(2)需求產生時,個體追求的目標是有限的。
(3)基本需求為成長需求的基礎
(二)成長需求:後三層
(1)個體生存目的一切皆是為了追求自我實現的。
(2)個體追求目標是無限的。
(3)對基本需求有引導作用。
*價值澄清法「價值辨析」:瑞斯
一.理論背景:出自於人本主義學派
二.內容:
1.為間接取向的道德教學
2.目的:是在不靠價值灌輸而通過問題回答及討論方式,鼓勵學生檢討分析自己的行為與信念(他
認為是對的)之間的關係,從而澄清自己的價值觀。
3.價值觀:個人在選擇評判人、事、物的適當性、重要性、社會意義性時所依據的價值標準。個人
有了價值標準,才會做出價值判斷。
4.提升道德感,讓他覺得有意義的。
5.重點:(1)選擇:自由選擇、不同途徑
(2)珍視:選擇、深思熟慮、引導珍惜、公開表示
(3)行動:根據選擇、重複行動
*連續漸進法:斯金納
一.理論背景:行為學派
二.內容:用以實驗研究包括一連串的反應課程。
1.程序:(1)先設定行為目標
(2)分解成許多次小目標
(3)當次小目標達成時,立即給予獎勵(強化作用)
2.塑造:類似分解動作的方式逐步漸進,最後將多個反應連貫在一起行為複雜的行為方法。
*替代學習『觀察學習、楷模學習』
一.理論背景:行為學派社會學習理論
二.內容:
1.從別人的學習經驗即學到新經驗的學習方式。
2.個體以旁觀者身分,觀察別人的行為表現(自己不必實地參與活動),即可獲得學習。
3.不限於經由實地觀察別人行為表現方式(如說話姿態)而學到別人同樣行為。在某些情境下,只
憑見到別人的直接經驗的後果,也可以在間接中學到某種行為。
4.不需要親身經過刺激-反應聯結的學習方式。班度拉稱之為”勿需練習的學習”
5.模仿:個體在觀察學習時,向社會情境中某個人或團體行為學習的歷程。模仿對象稱為楷模。
*合作學習:詹森
一.理論背景:人本學派
二.內容:
1.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們主動以合作學習的方式,代替教師主導的教學。
2.目的:(1)培養學生主動求知(2)人際溝通的能力(3)團體精神
3.特徵:
(1)異質分組:將不同性質、社會文化、背景的小朋友分到同一組。4-6人
(2)積極互賴:分工合作,考慮個人特質合理安排
(3)面對面的助長式互動:一起工作時會相互提攜、加油、打氣、成長
(4)個人績效與責任:以責任分擔的方式達成。
(5)社會技巧:◎語言上的表達能力 ◎待人處世的基本社交技巧
(6)團體歷程:由團體活動以達成預定目標的歷程。達成目標之間的活動過程也是需學習。
後設認知(反省認知):
一.理論背景:認知學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