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第一章皇帝与皇权一、“皇帝”称谓的由来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黄帝、颛(zhuān)顼(xū)、帝喾、尧、舜(二)君主世袭制度的产生:禹生前,曾遵循禅让的原则选皋陶为继承人。后因皋陶早逝而改立伯益。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却将伯益杀死,夺取了王位,从此,君位从“传贤”改为“传子”(或传弟、传侄),君位世袭制度得到确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王朝(三)皇帝的由来:秦统一全国后,秦王赢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号称“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其后世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从此,君主专制制度得以确立,秦始皇遂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代专制帝王,他所建立的秦朝则成为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四)皇帝的饮食起居1、宫室、山陵宫殿: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宫殿”“宫”最早原为普通房屋的通称,“殿”则指高大的房屋。秦汉以后,一般用来指称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一般皆遵循:坐北朝南、“前朝后寝”的规制。 “前朝”:皇帝举行朝会典礼之所,多称“殿”。“后寝”:则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皇帝与后妃居住的地方多称“宫”。“行宫”:皇帝出外巡游所居之处则称。另外,为满足皇帝及其后妃游玩、享乐需要、历代王朝建有大量“苑囿”,风光绮丽,极尽奢华。山陵为皇帝死后的葬所,犹如民间的坟墓。皇帝的陵寝一般包括地下墓室、封土和陵园建筑三部分。皇帝的陵寝一般皆依山而建。主要建筑一般由神道,宫墙,殿宇,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组成。2、饮食、服饰早在周代,就有了膳夫、庖人、内瓮等专司天子饮食的执事人员十几种。秦汉以后,历代皆设有负责皇帝及宫中饮食的专门机构,如秦奉常、汉太常及南北朝以后的光禄寺等。皇帝及其后妃的饮食,每日皆有一定的分例。每顿正餐包括各类山珍海味、时鲜蔬菜等上百种,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小吃。每逢年节、寿辰及其它喜庆之事,宫中照例要举行盛大筵宴,名目繁多,其耗费之巨。天子的服饰,早在周朝就已形成定制,包括六种冕服和弁服。汉代皇帝以五色长袍作朝服,魏晋时期改用绛纱长袍,唐代出现赭黄色圆领朝服,明清时期则以明黄作为皇帝龙袍的专用颜色,不同的场合,皇帝的着装有明确的区别。如祭祀或盛大典礼,皇帝穿衮冕服,包括冕、玄色上衣、绛色围裳、革带、蔽膝、白袜青舄等;平时及一般朝会则穿公服或常服。3、车马、仪仗古代皇帝出外巡幸、游历所用车驾称为“卤簿,包括御辂、御辇、御轿等。自周朝以来,天子出行一般皆备五辂。卤簿以外,尚有仪仗。历代皇帝出巡所用的仪仗队规模都非常庞大,如宋神宗时多达22200人,清康熙帝崇尚节俭,但也有3000人。?4、医疗(了解)历代负责天子、后妃等医疗保健事务机构不断发展、完善且日趋庞大。周有医师;秦为太医令丞;汉初属太常。后改少府;隋唐专设太医署;宋改称为太医局;元以后改太医院。负责皇帝医疗保健的御医皆须医术高明、品行端正,有时也征聘民间名医入宫。御医为皇帝寝宫,先行君臣之礼,然后膝行向前,由两名御医分别跪诊左右手,诊毕互换,再叩问皇帝自身感觉。待一切完毕后,叩拜退出,集体协商开具药方,并将诊治日期、缘由,处理方法等详细记于历簿之上,与在场的院使、院判等共同签名、包封,加盖官印,以为后日依据。药方奏准后,交御医、院判、太监等尝药之用,另一碗加盖“御药谨封”之印,进于皇帝。如果药效不佳,御医轻则罚俸,重则谪戌、处死。倘若医治无效,皇帝死亡,则院使、院判、御医等有关人中员照例治罪。5.祭祀五礼:吉、嘉、宾、军、凶祭祀典礼规格:大祀、中祀、群祀古代帝王的祭祀典礼按规格分为三等,即大祀、中祀、群祀。大祀:一般包括祭祀天、地、上帝、太庙、社稷(有的朝代列入中祀)等,皇帝必须亲临主祭。祭祀前要经过一系列斋戒、沐浴、更衣等仪式,以示诚心敬畏。中祀:一般包括祭祀日、月、先农、先蚕、前代帝王、太岁等(也有将日、月列入大祀的)。群祀:指祭祀群庙、群祠的活动。中祀和群祀不必皇帝每次亲临,可命皇子或王公亲贵代为主祭。6、婚娶皇帝大婚:皇帝成婚(纳后)称“大婚”。(五)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古代皇帝死后,臣下照例要为之上尊谥、定庙号。庙号: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亦即为皇帝的神主奉祀太庙所用的称号。庙号最早在商朝即已出现,汉承其制,以后历代往往称第一代皇帝为“太祖”、“高祖”,第二代皇帝多为“太宗”,第三代以后一般皆称某“宗”。谥号:始于周初,即根据其一生的所作所为给予相应的称号。秦始皇弃而不用。汉初恢复,以后遂成定制。徽号:一般说来,皇帝初登极或遇重大庆典,朝臣照例要为皇帝上徽号。如清朝的乾隆皇帝,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照例要放在首位,从“法天隆运”到“孝慈神圣”皆为历年所上徽号,“纯”则为谥号。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