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固结法在大面积地基处理中的应用重点.doc

排水固结法在大面积地基处理中的应用重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排水固结法在大面积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根据三门核电站场地内大面积存在的软弱土层的工程特性,提出采用排水固结法处理的方案。通过计算确定回填的堆载计划、地基处理分区和施工要求,既经济合理,又满足了施工工期的要求。 1工程概况 三门核电厂位于浙江省中部三门县健跳镇北约6km的猫头山嘴半岛——娘娘殿岗上。厂区范围内存在大面积滨海滩涂,南侧海涂后建海塘堤坝,使围堤内高潮海水不致淹没。围堤内为星罗棋布的养殖场,塘堤平坦而狭窄。计划2002年年初开始场地的“四通一平”工作,2004年4月1日浇筑第一罐混凝土,地基处理及场地回填的施工过程历时两年,工期相当紧迫。 2工程地质条件 滩涂地层由素填土和第四系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组成。自上而下主要有: 素填土(Qm1)层:由灰、灰黄色粘性土、块石、碎石、砂和贝壳碎片组成。松散、均匀性差,该层主要分布在海堤及养殖场塘堤上,厚度变化较大。 淤泥(Qm)层:灰色,饱和,呈流塑状态,具高压缩性。该层分布广泛。 淤泥质粉质粘土(Qm)层:灰色,饱和,呈软~流塑状态,具高压缩性。常与淤泥质粘土互层,夹薄层粉细砂、砂土,含贝壳碎片及腐殖质。该层分布不均匀。 粉质粘土(Qa1+m)层:暗绿色,饱和,呈可塑状态,具中等压缩性。土质较致密,可见氧化铁斑点。 粉质粘土(Qa1+m)层:褐黄色,饱和,呈可塑状态,具中等压缩性。土质较致密,可见氧化铁斑点,常与粘土互层,局部地段为粘土层。 滩涂顶标高一般为0~+2.0m,表面分布有厚约2.5~18.0m的淤泥(土层)和淤泥质粉质粘土(土层),最大厚度18.0m,平均厚度约14.0m。淤泥和淤泥质粉质粘土前期固结压力小于上覆土层自重应力,超固结比(OCR)小于1,为第四系新近堆积层。其强度低,属高孔隙比、高压缩性,具流变性、触变性特征的地基土。厂区回填设计标高+7.0~13.7 m,因此该滩涂区域拟用山体开挖的土石方回填至厂区设计标高后,用于职工现场宿舍区、施工生活区、临建区、设备材料堆场及施工场地等的地基。 地基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地基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表 地 层 编 号 含 水 量 W (%) 重 度 γ (kN/ m3) 比 重 G 饱 和 度 Sr % 孔 隙 比 e 液 限 Wl % 塑 限 Wp % 液 性 指 数 I1 内 聚 力 C (kPa) 内 摩 擦 角 φ 压缩 系数 al-2 (kPa-1) 压缩 模量 Es (kPa) 静力 触探 Ps平 均值 (MPa) ② 56.6 16.8 2.75 99 1.573 46.6 26.7 1.51 14 14.5 1.39 2.00 0.233 ③ 42.6 17.8 2.73 98 1.183 37.9 22.3 1.37 14 16.7 0.90 2.44 0.450 ④ 27.8 19.2 2.73 93 0.812 36.6 21.6 0.49 57 21.0 0.23 7.64 1.630 ⑤ 30.2 19.0 2.74 91 0.878 41.7 24.3 0.36 60 21.5 0.24 7.97 1.940 场地内的地下水为孔隙潜水。地下水富水性差,主要赋存于淤泥和淤泥质粉质粘土中。淤泥和淤泥质粉质粘土的平均渗透系数kv=3.67×10-7cm/s,kh=2.71×10-7cm/s,属微~不透水层。 场地内的地下水的来源为大气降水。经养殖塘渗入及场地周围山泉的补给,部分海滩区接受潮水补给,以径流、蒸发方式排泄,区内地下水位均高于海平面,地下水流向海洋。区内径流微弱,动态较稳定。 3地基处理分区及处理方案 3.1地基处理范围 回填总面积为103.96万m2,根据回填区的使用要求、工程地质条件,按照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将回填区的一部分划分为T1-2、T3-2、和T2-1-2三个需要进行地基处理的区域,地基处理面积为34.75万m2。 a) T1-2区 T1-1和T1-2区为职工现场宿舍及招待所,均为永久建筑。为保证建筑地基基础的安全,该区域应进行地基处理。但T1-1区软弱土层较薄,约2.0~3.0m,且由于历史的原因T1-1区已经覆盖有2~6m的素填土层。该素填土层性状较好,软弱土层在填土荷载的作用下也有一定程度的固结,故T1-1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优。同时T1-1区位于山坳内,周边为厚实的山体,不进行地基处理地基的稳定性也有足够的保障,故此T1-1区不进行地基处理,直接分层回填。 T1-2区位于T1-1的东侧,淤泥层厚度为8~10.6m,回填层厚度约7~8.5m。场地内覆盖有厚度较薄的回填土,约1m左右,局部缺失。由于场地地质条件较不均匀,软土层的厚度较厚,考虑到建筑物的重要性,为了确保职工的安全,须对地基进行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