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惊心动魄的阅读和文学知识演进五论孙绍振兼与苏珊·朗格比较.docVIP

惊心动魄的阅读和文学知识演进五论孙绍振兼与苏珊·朗格比较.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惊心动魄的阅读和文学知识演进--五论孙绍振兼与苏珊·朗格比较   也许,在做这篇关于孙绍振的研究论文前,我们应该引用王德威为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所作的英文版第三版导言中一段精彩的评论作为开头:”在我们这个多元论及边缘论大行其道的年代,夏重写文学的过去尽管颇有洞见,仍难免贻人口实。许多评者立志要摒除文本、种族、性别、政治的’中心论’,迫不及待的奔向’边缘’,以致今天边缘人满为患。夏的大传统既是以普遍的人性及不朽的杰作为理论基点,《中国现代小说史》似乎与时下理论背道而驰。然而夏书也许并不如此简单;在理论与实践间他总能另辟蹊径,一抒创见。话说从头,当年《小说史》的写作不正是要把边缘作家推向中心,并重新思考主流杰作的意义?果如此,我们今天能从此书学到什么?”不过依我们看,王德威仍然没有道出真谛,这便是应该向夏先生学习,如何成为艺术上的真正内行。否则,理论如何翻新,立场如何变化,空话、套话再多,仍然徘徊在艺术的门槛之外,则于事无补。   毋庸讳言,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文论界也一样越来越无可避免地陷入了解构本质主义浪潮。暂且不予追问是否其为倒果为因--尽管把西方理论家对西方的社会现实、理论现实以及文学现实进行追究的结果,当作我们的文学现实、理论现实以及社会现实的原因进行演绎和撒播,是不争的事实--有出息的话,起码应该有效进入人家的逻辑传统对人家的知识谱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并进一步提供出批判以形成知识增量的可能性,就像欧陆的形而上学传统那样。再换个角度看:无论是何种知识,都必须经过我们自身的逻辑起点的检验和转换,以推动我们自身的逻辑传统的内在发展,并形成我们自身的知识原创性--如英美传统尤其是美国传统那样,就像我们看到的,当下法国的思想家原创美国的理论家包装,然后借着资本帝国的渗透威力倾销全世界,但那些经过美国人改造过的理论毕竟是重新焕发出了创造性的勃勃生机。很遗憾,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在当下我们的学者群体中均属凤毛麟角。而孙绍振确实是很少例外的属于后者中的特别出色的一个。   也许跟他小时候的语文训练有关?除了对语文着迷,他的启蒙老师潘祖谨居然在他五六年级的时候就启开了他的文学心智,她的关于中国古典七言诗歌中”有一种吟咏的调子”的说法,居然就是形成孙绍振后来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的”动因”。或者毋宁说这便是他一开始就追求卓越的最早动因吧(因为其中孕育着智慧和创造的丰富内涵)?更不用说后来在1950年代名师云集的北大所接受的学术熏陶和逻辑训练了,我们就很好理解:当他面对当时亲历的文学现实--诸如革命文学传统包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两结合”的创作方法等等,常常从根本上忽视了艺术特征的那份深刻的怀疑和失望。也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吧,一方面促使他对文学的奥秘始终存在有强烈的好奇心--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他众多著作中读到他早年便执迷搜集的”作家修改稿”以及醉心于探究作家为什么不那样写的内在艺术逻辑的精彩篇章,诸如《李斯特尼次基为什么觉得奥尔加分外漂亮》《海明威修改了三十九次的对话有什么妙处》等,用他自己的话说:”最好的教材是什么呢?作家的修改稿。原来是这样的,后来改成那样。这样,我就拼命想办法去找,很可惜非常少。这几乎成了学习写作的一个法门。后来我读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也尽可能找到修改的资料,来对照。以后还看了《静静的顿河》的修改稿……我从修改稿中悟出来的东西很多,帮助我打破了对于一些知识的迷信。原来,关于肖像描写、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对话描写,许多知识,都靠不住,甚至可以说,非常外行,胡说八道。没有这种知识还好,有了只能产生误导。”无独有偶,西半球的那块著名大陆的另一个符号美学家也这样说:”就像许多重要的科学哲学已经发展到了研究实验室中的逻辑问题一样,艺术哲学最具生命力的问题,发生在艺术创作室中。”她就是苏珊·朗格。另一方面,就直接促使孙绍振重新面对我们的文学现实、理论现实时不能不重新寻找逻辑起点的问题,也即重新进行经验归纳和理论抽象的问题上,跟苏珊·朗格也有着某种程度的精神契合,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说:”贝尔关于每一种艺术理论都开始于’审美情感’,除此而外美学没有其他课题的判断,在我看来是完全错误的。详细地研究一个人面对一幅艺术品时的心理状态,无助于人们对作品及其价值的理解。是什么赋予人情感的问题,确切地说就是什么使得物体成为艺术品的问题,在我看来,这正是哲学艺术理论的起点。”而孙绍振的追问,一开始便是这样的:”当时流行一个权威的命题,叫’美是生活’,我觉得这是废话。我想,反过来说,美不是生活,难道就没有道理吗?这种理论实在太烦人了。我在心里抬杠,如果有人问花是什么,你回答说花是土壤,肯定会遭到人们的嘲笑。如果有人问酒是什么,你回答说,酒是水果或是粮食,人家会觉得你神经有问题。但当你问艺术或美是什么,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