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经8首简析[2015-1-24] 标题采字起
《诗经》 采蘩
做好嫁衣为他人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何处可以采白蒿,湖泽之畔和沙洲。 | 白蒿白蒿何处采?在池沼,在沙滩。
采来白蒿作何用,公侯之家祭祖宗。 | 采来白蒿做甚用?公侯在家祭祖先。
|
何处可以采白蒿,山涧之中路迢迢。 | 白蒿白蒿何处采?在溪旁,在谷山。
采来白蒿作何用,公侯之家祭宗庙。 | 采来白蒿做甚用?公侯宗庙祭祖先。
|
夫人假发高又松,早晚忙碌在后宫。 | 发髻高如云耸起,早也忙来晚也忙;
夫人发饰多又密,忙完一天才休息。 | 忙完公事发髻乱,急急忙忙赶回家。 蘩:白蒿。沚:小沙洲。事:祭祀。宫:宗庙。被(pí):妇女的假发。僮僮(tóng):高耸状。夙:早晨。祁祁:极言其多。(右边为小雅译) 到野外去采白蒿,在祭祀场所守侯侍奉,肯定不属于王公贵族们干的事。做这些事的,只能是下等的仆人,而且是女仆。
千辛万苦到野外采来白蒿,是供王公贵族祭祀用;费心劳神打扮装点,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为谁辛苦为谁忙?全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滋味如何?唯有女仆内心体验最深。虽然没有言说,我们却感到似乎平淡的叙述中有几分怨忿在。
为他人做嫁衣裳,意味着自我不存在,自我变成了他人的工具。奴仆供人差遣使唤,本就是人为事先设定的,似乎像“命运”决定的。即使不是奴仆,人生都免不了有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时候。自觉自愿,并引以为自豪地为他人 做嫁衣裳,是牺牲精神和奉献意识的体现,是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不自觉为他人做嫁衣裳,是上当受骗、误入歧途,是被人利用。不情愿地为他人做嫁衣裳,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当然就是一种痛苦和压抑。
如今我们可以拒绝被迫为他人做嫁衣,但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法拒绝的。比如受老板雇佣,老板叫去陪酒,明知不胜酒力却又不得不去。重赏之下必有勇副,是看准了人心追名逐利的弱点,抓住弱点使人为别人做嫁衣。
认真想来,做人是摆脱不了为他人做嫁衣的处境的。区别仅仅在于:是自觉的,不自觉的和被迫的。 《诗经》 采蘋
采集植物用于祭祀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
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什么地方可采蘋?南山涧中那水滨。 | 哪儿可以去采蘋?就在南面涧水滨。
什么地方可采藻?水流深处细细找。 | 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
什么东西来装载?有那方筐与圆箩。 | 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篓和方筐。
什么东西来烹煮?用那有腿无腿锅。 | 什么可把食物煮?有那锅儿与那釜。
|
什么地方摆祭台?祠堂里面窗子下。 | 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
什么人儿来祭祖?斋戒沐浴妙龄女。 | 今儿谁是主祭人?少女恭敬又虔诚。 蘋、藻:水草名。行潦:流水。湘:烹饪供祭祀的牛羊。宗室:宗庙、祠堂。牖(yǒu):窗。尸:祭祀中扮神的人。齐(zhāi):通“斋”。季女:少女。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左传·隐公三年》将其与《采蘩》、《行苇》、《泂酌》同视为“昭忠信”之作,而更多的古代学者受“诗教”的影响。根据《礼记·昏义》为说,认为是贵族之女出嫁前去宗庙祭祀祖先的诗,毛传云:“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蘋藻。”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女将嫁而教之以告于其先也。”惟明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认为诗中所谓“季女”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中的“季兰”同为一人,均是指周武王元妃邑姜,此诗即是赞美邑姜之作。现代学者大都认为这首诗是描写女奴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以奉祭祀的诗篇,这更符合诗意。
根据文献我们可以知道,在古代,贵族之女出嫁前必须到宗庙去祭祀祖先,同时学习婚后的有关礼节。这时,奴隶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整治祭具、设置祭坛,奔走终日、劳碌不堪,这首诗就是描写她们劳动过程的。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首章两问两答,点出采蘋菜、采水藻的地点,次章两问两答,点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末章两问两答,点出祭地和主祭之人。
俗话说:“上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