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油田剖析.pptx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油田 储集层评价 地质B131 马玉强 一、 引 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最早发现油田的盆地之一,经过几代石油人的艰苦创业,其油气勘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镇泾油田位于盆地的西南部,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其沉积作用非常强盛,导致储集砂体比较发育,同时,研究区生油条件有利,油源比较充足,封盖条件良好,形成自生自储式成油组合。随着勘探开发的进一步深入,油田面临一系列的难题,比如对沉积相、储层特征的认识不足、不能正确预测优质储层的平面展布严重影响了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在一个地区要预测优质储层发育带及正确评价生、储、盖组合,就要系统研究其沉积特征及 储层特征,这对镇泾区块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急需对主力油层进行正确的划分和对比,掌握油藏范围内储集砂体的纵、横向分布规律和沉积微相的发育特征,以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为进一步正确评价该区储层和对后期的油田开发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镇泾地区70年代开展过油气勘探工作,主要进行了全盆1:50万重、磁力普查和少量光点模拟地震勘探,在登记的镇泾区带及邻近地区共完成钻井十八口,其中在镇参井、泾参井、剖14、镇4井于长7、6、延9(层位可能和目前分层不一致)经压裂试采获工业油流,但因产能低或不能稳产而放弃。 97年开始,华北石油局开展了该区的油气勘探评价工作;2002年,通过一批探井在代家坪、川口、何家坪三地区共获预测原油地质储量676.02万吨,显示出了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一直到2005年5月,在该地区共钻井超过40余口,一个小型油田正在蓬勃发展。 1.3 研究思路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沉积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遵循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则和操作程序,首先从区域上整体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沉积演化规律,充分利用镇原-泾川地区的岩心、测井及测试资料,对地层进行地层的划分对比,在此基础上,以地质学研究、地球化学研究、测井地质及测试资料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新的分析手段,以层序地层、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控制储层发育的理论为指导,综合研究本区储层的发育规律和分布规律。 二、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格局 鄂尔多斯盆地,又称陕甘宁盆地,是华北板块中一个大型的中生代内陆、多旋回、叠合型沉积盆地,也是我国第二大含油气沉积盆地,面积25×104km2,是我国构造最稳定的地区,除盆地边缘地层有轻微褶皱,这里发现95%的油气储量为地层岩性隐蔽油气藏,世界罕见。 现今的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形态总体显示为一东翼宽缓,西翼陡窄的不对称大向斜的南北向矩形盆地。可划分出伊盟隆起、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陕北斜坡、天环坳陷及西缘冲断构造带六个一级构造单元。 2.2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研究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是盆地形成后接受的第一套生储油沉积岩系,也是本区主要的生、储、油层。随着勘探工作不断向盆地内部的扩展和 钻井资料的增多,在原来五分法的基础上,按照岩性、电性和含油性特征再将其自上而下细分为10个油层组。 三、储层评价 3.1 储层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在晚三叠系延长组沉积前是一个北高、西高、中低、向东开口的内陆盆地。在这种古构造格局和古地理面貌控制下,开始了上三叠统延长组的沉积,并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岩相组合。其沉积过程经历了湖盆发育初期的平原河流和三角洲环境-中期的湖泊环境-晚期的三角洲环境和泛滥平原-河流环境三个阶段。随着河流的不断注入充填,湖盆走向萎缩。该岩系客观地记录了这个大型淡水湖盆从初始坳陷湖盆形成、强烈坳 陷湖盆扩张、稳定湖盆收缩、抬升湖盆消亡四个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化。中生代沉积厚度达数千米,有相当好的生储盖配置,具备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研究区长81储层的三角洲前缘砂体是镇泾油 田的主力油层之一。通过对取心井目的层段岩心的观察,发现长81储层岩性下部为灰色、灰绿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薄层状砂岩,向上逐渐过渡为粒度较粗的灰褐色含油细砂岩和中砂岩。长81储层沉积构造特征为:底部发育冲刷构造、块状层理;中部以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为主;上部常见水平纹层和透镜状层理,并伴有生物扰动构造。依据研究区沉积相标志,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及前人对该区沉积相方面的研究成果 ,认为该区长81储 层属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三角洲前缘亚相,从河口向湖方向可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及前缘席状砂等微相。 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不同沉积微相间储层物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心部位砂体物性最好,侧翼次之,水下天然堤及前缘席状砂微相最差。 3.2储层岩石学及物性特征 3.2.1储层岩石学特征 依据录井描述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