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楚长城与方城关系考古代汉语论文院系: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 班级:2010级汉语言文学2班学号:2010504074姓名:郑春敏指导老师:王润昌2012年6月楚长城与方城关系考摘要:据《人民日报》载,1999年10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华时,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先生曾陪同前往游览北京达岭,在回答克林顿总统“这是不是中国最早的长城”的询问时,董耀会先生非常肯定地说:“这不是,中国最早的长城是楚长城!”中国最早修筑的长城是楚长城,楚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筑的长城,可以说这是目前我国长城文化研究专家和学者的一致共识,毫无疑义。但实际上,在目前拥有的文献资料中,再加上目前出土的文物较少,现在找不到现成的令人满意的答案。近些年来,学术界关于方城即为楚长城的说法热议不绝,那么方城是不是楚长城呢,本文试图从“方城”之涵义及争议、方城之史实考据、方城之地望考证三方面着手,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薄见。关键字:楚长城;方城;关系;考证“方城”一词,最早出自《左传?僖公四年》所载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方城”在楚国政治军事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历来为治春秋战国史者所无法回避。“方城”在《左传》中凡13见,《战国策》8见,《史记》6见。张正明先生著《楚史》,全书28万字,五十多次论及“方城”。那么,“方城”的涵义是什么?它的本源是什么呢?(一)“方城”之涵义及争议“方城”一词在《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典籍中虽频频出现,但其涵义却不很清晰,令人难以把握。从秦至今二千多年来,对“方城”涵义的不同揭示,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 其一关塞名。最早把“方城”作为关塞名是秦朝吕不韦,其《吕氏春秋》记载:山有九塞,“何谓九塞?大汾、冥扼、荆阮、方城、郩、井陉、令疵、句注、居庸。”包括方城在内的九塞,明显是指诸山之间九处险要的关隘。继其说者,汉朝有刘安,三国有韦昭。刘安《淮南子》也列方城于九塞之中;韦昭《国语注》则明确指出:“方城,楚北之扼塞也。”今人也有把方城县独树乡东北之大关口称为方城塞者。 其二长城名。最早提出“方城”为长城的是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载:“南阳郡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方城。”继其后者,在南北朝时期有盛弘之,其《荆州记》曰:“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瀙水,达沘阳界,南北连绵数百里,名为方城,一谓之长城。”唐代李泰也兼主此说,其《括地志》言:“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南入襄县,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累石为固,号为方城。”到本世纪40年代以后,主张“方城”为楚国长城者甚多。有关长城的专著无不将“方城”写入,一些权威工具书也作如是解释。最有代表性的是杨宽著《战国史》称:“楚的长城叫方城,早在春秋时代已有了。西端起郦,折向东,经犨,向东到瀙水,折向东南,到沘阳。” 其三列城名。持此说者,前有北魏郦道元,《水经·汝水注》曰:“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城”,并引唐勒《奏土论》“我是楚也,世霸南土,自越以至叶垂,弘境万里,故号万城也”为证;后有唐李泰,《括地志》曰:“楚襄王控霸南土,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敌毕夏,号为方城。”“列城”之名《史记》中曾出现,但不为人们所注意。《史记·楚世家》载:顷襄王十八年召问“有好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对曰:“今秦破韩以为长忧,得列城而不敢守也;伐魏而无功,击赵而顾病,则秦魏之勇力屈矣,楚之故地汉中、析、郦可得而复有也。”此“列城”当为《括地志》所指之方城无疑。今人仍有持此说者。 其四山名。最早主张“方城”为山名的是西晋的两位大家。杜预在注释《左传·僖公四年》楚屈完对齐桓公“楚国方城以为城”一语时称“方城山在南阳叶县南”。司马彪撰《后汉书·郡国志》更直截了当地说“南阳郡叶,有长山,曰方城”。唐宋、明清、民国时期主张“方城”是山名者几乎成为主流。从杜佑《通典》到李志甫《元和郡县志》,到《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到《嘉靖南阳府志》,直到《大清一统志》,以及民国时期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概莫能外,就连清代的考据大家顾栋高等也无异词。今人虽注重“方城”为楚长城,但仍存“方城”为山名之主张。 其五城邑名。方城作为城邑名,在《左传》中就有这方面的信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向。公冶致使而退,及舍,而后闻取卞。”“鲁襄公参加楚康王葬礼,返国途中暂住方城,遇国内派来的使臣公冶,讨论国内季氏取卞之事。这个“方城”显然是一处城邑,非城邑当无过往行人驻足之所。南北朝人郭仲产在《襄阳记》中载明“苦菜、于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东临溪水”。郦道元《水经·潕水注》也称“潕水之左即黄城山也,有溪水出黄城山,东北经方城”。这两处记载中的“方城”无疑均为城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