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秋小学数学期末考试部分学年.docVIP

2005年秋小学数学期末考试部分学年.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5年秋小学数学期末考试部分年级 考试情况简析 为了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从教学的结果追溯教学过程,在对学生学习的结果的了解中,掌握课堂教学的现状。2005年秋季,由教科所统一命题,各中心校具体组织,对小学一至六年级期末实行了统一考试。下面对小学部分年级数学的答题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二年级 评析 屈建平 通过对一年级试卷分析知道,学生整体口算能力强,能够理解数的概念,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看懂图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能联系生活学习数学知识,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次考试成绩喜人,及格率普遍达到了95%,人平在90分以上。 在试卷分析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个别学生对数的概念理解不透,例如:11里面有多少个一,有些学生答成 11里面有1个1,或2个1。3个6相加是多少,个别学生作成 3+6 。有些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一是不按要求作图,二是作图不准确。如:要求画圆比三角形多,而画出的圆比三角形少或同样多。在灵活题、开放性题的失分比基础题多,例如:猜一猜手中有几颗白珠子一题中,一些学生没有观察出白珠子的规律,随意答题,应该是4棵白珠却写了3棵或5棵。在最后一题动动脑筋中,不少学生把小明算掉了。 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加强动手操作,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养成认真读题、审题的好习惯。加大练习容量,充分让学生独力地去解答问题,在练中去理解、去巩固、去深化、去发展。 在二年级小学数学期末测试中,学生考试成绩较好,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不断增强,观察图形能力有所提高,能将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答题比较灵活,绝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有一定难度的考题,能力得到了培养。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学生计算不准确,对直角认识不清,特别是对称图的概念掌握不了,不能准确的画出对称轴。有些学校学困生基础知识较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解题不够灵活。 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增加练习容量,充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加大对学困生的辅导,要培养学生仔细思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三年级 评析 — 郭正洪 1、不注意把本册的教学内容溶入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中去考虑它的地位和作用、联系和区别。 例如,一大题的第10小题,是一道考查让学生在动手中对“平均”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试题,涉及到除法和分数的知识,,是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一是学生对“平均”的认识不够,二是教师没有从知识发展的高度去设计教学过程,三是部分教师忽视学生动手操作。从抽样的试题中有23%的不能答题或者答题有错。 2、不能较好的处理注重学习过程与享受学习结果的关系 试题在应用题部分安排了这样一道题:“一堆货物运走了一半后,再运走剩下的一半.剩下的是这堆货物的几分之几?”试卷一打开,从考试到评卷,一片哗然,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试题在注重测查教学过程,但更多的是批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还没有涉及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学生无法计算该题涉及的计算“”,这道题超标了。这道题真的超标了吗?三年级的学生真的不能计算“”吗?为什么要命这道题?命题的意图是什么? 翻开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103页,教材在必作题里安排了这样一道必作题,基本上与上题同出一辙,教材的题目是: (1),把一根绳子对折后剪断,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几? (2),把其中的一段再对折后剪断,得到的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几分之几? 我们以为,教材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安排这道题的意图有以下三点:一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或者实物的演示活动中明白一半又一半的结果是“”;二是弄请楚把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三是在明白“”里有两个“”之后,在实际的操作的帮助下,虽然不能计算,但却能掌握“”的结果是“”.这就是说学生虽然还没有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却不影响学生在教材已有的铺垫下,得到特殊的“”的结果。 那么,部分学生不能计算,任课教师有意见的问题又出在什么地方呢?笔者以为问题源于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教学过程的处理有些草率,单纯的追求教学的结果,忽视产生结果的过程乃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在这里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教学时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尽可能从学生的原认知入手,合理使用学具、教具,使学生在观察与操作的过程中感知,理解,逐步内化. 其次要克服一些教师忽视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的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现象。要充分地认识到“过程与方法”既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其它目标达成的媒介。学生的数学学习过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