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条道条道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法学研究方法(上)的应用
A thesis submitted to
XXX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第三条道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法学研究方法(上)
陈瑞华
引言:法学研究方法的转型
各位研究生同学晚上好,非常高兴回到母校。刚才主持人说我是在这儿获得博士学位的,其实我是本科、硕士、博士都是在这儿获得的。这个419教室过去是个电教室,我们过去在这儿度过了10年的岁月,人生有几个十年?所以回到母校感到很亲切,也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做个交流。
今天讲的内容就是研究方法,我记得在两年前曾经在教学楼的一楼的某个大教室讲过一次,但近年来有些新的体会,所以还想就这个问题跟各位做一个交流。
法学研究现在已经跟国家、社会的转型一样,面临一种转型期。同学们如果做一个有心人,你可以看一看近年来在法学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你对比一下四五年前的文章,你会感觉到有几个明显的不同。
第一个不同,越来越多的部门法学者开始做实证研究,就我所从事的刑诉这个领域来说,做实证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
比如四川大学的左卫民教授,过去他是喜欢研究理论,近年来他带着他的博士生、硕士生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从取保候审到法院的审判组织,到证人出庭,到案卷笔录,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还出版了一部著作。我的一个师兄也是著名的学者宋英辉教授,现在在北师大当教授了,他最近开始就取保候审和刑事和解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最近《中国法学》第5期发表了他最新的一个调查研究的文章,关于刑事和解的一个调研报告。我本人也是近两年来一直做一些调查研究,包括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一些专著,体现了近年来做调查研究的一些心得、一些体会。就是单从刑诉这个部门法的角度来看,做实证研究是近年来的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
所以,这一点跟过去是发生重大的变化,过去动不动就是英美法德日意俄,然后是中国改革的问题、有关改革问题的对策,这种“三段论”式的研究已经不合时宜了,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实践,从实践中提炼第一手的素材,发现问题,进行这样一种带有原创性的研究。我觉得这一点,作为一种现象,同学们经常到图书馆阅览室看论文的话,应该会有所体会和发现。
大家还可以发现第二个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论文,开始直接从中国实践中提炼出问题来。
我们过去总喜欢从西方的一个大的概念出发、原则出发、原理出发,来展开我们的研究。记得当年我在法大读硕士、读博士的时候,那个时候影响最大的还是台湾地区法学家们的著作,台湾地区法学家们的著作对中国大陆的法学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过去资料比较少,首先从台湾学者的书里面看到一些资料,受到一些启发,但是多少年来,台湾学者做学问有的特点,总是大前提是西方的理论、英美法、大陆法,有时候还加个日本怎么规定,然后再回到台湾地区怎么规定。你会看到这样的一种格式化的研究已经很少了,你不信找一找《法学研究》、《中国法学》这两个顶尖级的刊物近三年来的论文,你要有这样的论文很难发表。
所以我不知道各位在座的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重大的转型,如果谁跟不上这种转型,除非你将来不做研究去做实务,如果你要做研究的话,你远远地被抛在后面。就是现在不要动不动以西方的大的概念作为研究的前提、作为推理的基础,而要沉下心来看中国实践中有什么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展开自己的研究,甚至提炼自己的理论来。
比如,最近我们研究刑事和解就面临着这两种研究思路的尖锐的冲突,可以说在很多研讨会上、很多的场合,我们发现两种研究思路归根结底是研究方法的冲突、碰撞。谁的方法更优,更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更能够创新,谁能够占有话语权,相反,谁墨守成规,掌握的是原来的一套旧的研究方法,最后你连话语权都没有。
我印象很深的一次,近期参加了几个关于刑事和解的座谈会,刑事和解运动勃然兴起,没有法律规定,中央政法委把它认为是有利于维护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的改革举措。它是一种自生自发的改革,它最早可能出现在北京朝阳检察院,朝阳检察院在2000年做了这种刑事和解的改革试验。我记得那一次2000年的改革试验我跟法大的几位老师一起,帮他们进行了论证,当时也有不同的声音,但没想到七八年以后勃然兴起,全国几乎到处在讲刑事和解。刑事和解的本质就是被害人、被告人达成赔偿协议,然后国家要么不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要么从轻量刑。
各位如果研究刑法和民法的同学都知道,第一次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民事赔偿可以折抵刑期,我们很多人批评这种做法是以罚代刑、赔钱减刑,有人甚至把它讥讽为清朝雍正年代的“议罪银”制度,就是拿了钱就不再追究责任了,所以面临尖锐的批评。但是它的生命力极其旺盛,目前根据统计,全国已经超过60%的案件是以这样的方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