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济钢高级中学2016年高三10月第二次质检历史试题附解析.docVIP

山东省济南市济钢高级中学2016年高三10月第二次质检历史试题附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东省济南市济钢高级中学2016年高三10月第二次质检历史试题附解析

济钢高中2013级高三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 分值:100分 时间:2015年10月 一、单项选择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1.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这表明 A.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 B.君主的选官权旁落 C.察举制开始形成 D.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 3.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 B.参与机要,取代相权 C.位高权重,掌控决策 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 4.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士司被废,改为流 官统治。土司制度的这一变化发展轨迹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西南军务的强化 C.文化交流的强化 D.民族融合的强化 5.《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C.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6.丞相是太平天国前后期一直存在的官职,大体可分为虚衔和实职两大类,各类丞相在前后期 的演变情形,符合中国中国历代丞相制度的基本规律。到后期太平天国的官职已丧失了其 基本功能,也偏离了其设官建制的原初动机,这说明 A.太平天国已经建立起新型的职官秩序 B.太平天国完成了建立近代农村秩序的任务 C.太平天国没有提出再建工商社会秩序的方案 D.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7.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8.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10.孙中山认为“袁氏可为善,勿逼他为恶”,“他不承认共和则已,即已承认共和,若是一朝反 悔,就将失信于天下,外国人也有不能答应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本原因是 A.革命派政治上不成熟 B.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C.,幻想帝国主义来制衡袁世凯 D.革命派缺乏足够的实力 11.传统观点认为,孙中山辞职、退位清帝享受优厚待遇、袁世凯上台,标志着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高全喜在《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中则认为,辛亥革命的和平结束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导致辛亥革命果实丧失B.政权和平转移的同时又使国家免受战争之害 C.清帝顺应形势主动退位促成权力的平稳交接D.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北洋新军实现了和平夺权 12.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1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