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12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VIP

山东省济宁市2012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东省济宁市2012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着凉/着想/人头攒动 咬文嚼字/朵颐大嚼 B.鹬蚌/鬻爵 古刹/铩羽而归 自怨自艾/方兴未艾 C.树阴/荫凉  吐血/血雨腥风 车载斗量/载歌载舞 D.躯壳/脱壳  一幢/横冲直撞 直截了当/安步当车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是 A 一柱香 计日程功 树倒猢狲散 B.寒碜 焕然冰释 时造英雄 C. 增值税 指手画脚 D.熟稔 顶梁柱 世外桃园 针尖对麦芒 知名度在短时间内迅速飙升,一时间成了社会上炙手可热的明星流氓。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济宁地名中折射的文化信息 李 红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它是人类历史和社会活动的产物,是社会和时代的一种标志。从语言角度来说,地名是一种表示地理位置的语言符号;从文化角度来看,地名作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是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体。可以说地名是汉语文化语境中一种极为鲜活的语言和文化现象。济宁地名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地名有相当大部分与古代社会经济活动和军事活动密切相关,往往再现了当时手工业、畜牧业、商业的发展情况。明清两代的济宁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几个大的商业城市之一,因而在街名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迹。因手工业作坊聚集而得名的有:炉坊街、纸坊街、打绳街等。以商店聚集而得名的有:纸店街、眼药胡同、驴市口、菜市街等。另外,许多地名与古代军事活动有关,“屯”“卫”“营”等都是指军队的驻地或军队的防御工事。明代济宁设济宁卫,领5600人进行屯田垦荒,近郊三里屯、五里屯、刘家营等都是当年的名称,济宁卫驻地得名“门卫口”。 大多数地名都是当地居民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所起的名称,这些名称自然反映出人们的心态和观念,反映出浓厚的民族传统心理特点。中国人不喜迁徙,不善扩张,长期养成一种平和安详的心态,把安居乐业、福寿昌盛当作生活中的美好理想,因此在地名中也处处流露出这种普遍的心态,例如济宁的济安桥、太和桥、武泰闸等。 中华民族对龙凤二灵物的崇拜自古就有,龙隐含着升天潜渊、灵异善变的神性,凤则有亲德嘉仁的神性。春秋以来,历代地名冠以“龙”字的可谓不胜枚举。据统计,仅《辞海》、《中国古今地名辞典》所收录的带“龙”字的地名就有三百多条。含“凤”“凤凰”的地名虽比不上“龙”的地名之多,但也不在少数。龙凤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神物,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美好心理愿望。因此龙凤崇拜也反映在济宁地名中,例如青龙街、龙行胡同、凤凰台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地理人文观念,汉民族尤为突出。作为古运河的流经地,济宁城临河滨湖,具有河港密布的水乡特点,素有“江北小苏州”的美称,不仅古运河从城中心穿过,还有越河、洸河、府河相互交汇,因此以河及附于其上的人工建筑物(桥、闸、坝、街等)得名的地名很多,处处显示出运河文化的特点。例如草桥、天井闸、越河街、南岸街等。   有趣的是一些街名的分布基本反映了古代济宁的城市布局:以运河命名的街描画出运河的基本走向,而以官衔命名的街,绝大部分分布在老城城内的中心地带,由此可以想见当年衙门林立冠盖云集的情形和作为政治中心的气势。而手工业和商业又绝大多数分布在老城城外,这种城与市相分离又有联接的布局,恰好是中国旧时城市规划模式的典型例证。商业街巷分布在运河两岸并有大道直通运河码头,便于南北各地的货物进入市镇市场,使本地货物的对外输出转运更为便捷。同行业店铺的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形成按行业划分街巷的格局。这是商品贸易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它也大大促进了商业、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地名是一个地方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反映,在历史的长河中,聪明的济宁人创造了形形色色、生动形象的地名。这些地名反映了济宁的历史地理、风物民情、文化风俗、商贸流变,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忆,富于知识性、趣味性,品味这些地名,可以窥见旧时大运河哺育繁荣济宁的盛况,引发今人挚爱桑梓的情怀。 (选自《长安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