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化学-氧层的相关反应.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气化学-氧层的相关反应

臭氧层空洞臭氧层的生成臭氧层中有三种氧的同素异形体参与循环:氧原子(O)、氧气分子(O2)和臭氧(O3),氧气分子在吸收波长小于240纳米的紫外线后,被光解成两个氧原子,每个氧原子会和氧气分子重新组合成臭氧分子。臭氧分子会吸收波长为310-200纳米的紫外线,又会分解为一个氧气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最终氧原子和臭氧分子结合形成两个氧气分子。(2.1~2.3式)臭氧光化学合成方程式 (2.1) (2.2) (2.3)上述三个化学式的和式为臭氧的净生成。同样,自然界也有臭氧的消减过程(3.1) (3.1)2. 臭氧消耗的链式反应后来,科学家发现了更多臭氧在自然界消减的相关化学式。最为受人关注的是由自由基主导的链式反应。较为重要的是以下三个链式反应:HOX链式反应 NOX 链式反应 ClOX链式反应 (4.1) (4.2)平流层顶部 (4.3) (4.4) (4.5) (4.6)以上各式的组合都能推出(3.1)HO-和NO一般为自然源,HOX链式反应主要发生在平流层顶部。在极高温度时,N2 与O2反应生成NO。两个链式反应条件都较为苛刻。而氯离子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主要是一些人造物质,如氟氯烃和氟里昂,因为比较稳定,释放到大气中后,不会分解,而到平流层后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则会分解,成为游离状态。CFCl3 + hν → CFCl2 + Cl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ν为电磁波的频率。游离的氯和溴原子通过催化作用,会消耗臭氧。一个氯原子会和一个臭氧分子作用,夺去其一个氧原子,形成ClO,使其还原为氧气分子,而ClO会进一步和另外一个臭氧分子作用,产生两个氧气分子并还原成氯原子,然后继续和臭氧作用。这种催化作用导致臭氧的进一步消耗,直到氯原子重新回到/wiki/%E5%AF%B9%E6%B5%81%E5%B1%82 \o 对流层对流层,形成其他化合物而被固定,例如形成/wiki/%E6%B0%AF%E5%8C%96%E6%B0%A2 \o 氯化氢氯化氢或氮氯化合物等,这一过程大约持续有两年时间。溴原子对臭氧的消耗甚至比氯原子更严重,不过好在溴原子的量比较少。其他/wiki/%E5%8D%A4%E7%B4%A0 \o 卤素卤素原子,如/wiki/%E6%B0%9F \o 氟氟和/wiki/%E7%A2%98 \o 碘碘也有类似的效应,不过氟原子由于比较活跃,很快就能和/wiki/%E6%B0%B4 \o 水水以及/wiki/%E7%94%B2%E7%83%B7 \o 甲烷甲烷作用形成不易分解的/wiki/%E6%B0%A2%E6%B0%9F%E9%85%B8 \o 氢氟酸氢氟酸,碘原子甚至在低层大气中就被有机分子俘获,这两种/wiki/%E5%85%83%E7%B4%A0 \o 元素元素对臭氧的消耗没有重要的作用。一个氯原子大约能和十万个臭氧分子作用,如果乘上每年人类向大气释放的/wiki/%E6%B0%9F%E5%88%A9%E6%98%82 \o 氟利昂氟利昂的量,可以想象其对臭氧层的破坏有多严重。3. 链式反应的中断但科学家不久后发现,自然界有些物质可以帮助消去链式反应中的自由基,从而使链式反应中断,形成较为稳定的蓄氯分子。 (5.1) (5.2)(8.1)(8.2).(8.3)(8.4) (8.5) (11.1)(11.2)这些暂时的或者稳定的蓄氯分子导致自由基的链式反应大大削弱,比如Cl链式反应虽然链式反应还是占主导,但每个Cl与臭氧分子的反应数量降低到1000次左右,跟原来无消Cl反应式时相比,差个几个数量级。4 南极臭氧层空洞的发现从1970年代开始,根据臭氧总量卫星观测仪器(TOMS)的测量[6],发现南极地区的臭氧层在春季和初夏季迅速减薄,出现所谓的“破洞”。最早于1985年报导的南极地区夏季上空的臭氧层减薄达70%[7],1990年代的九、十月份持续减薄40–50%;北极上空每年的情况和南极不尽相同,最大于冬季和春季减薄30%。在中纬度地区上空,臭氧层只是消耗而没有形成破洞,1980年以前,在北纬35–60°地区臭氧层只减薄了3%,在南纬35–60°地区减薄了6%,赤道地区臭氧层没有明显的消耗5 极地平流层云的发现和其中光化学反应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科学家发现,在极地生成的平流层云会极大地促进ClOx链式反应催化作用。极地涡旋是一种持续的、大规模的/wiki/%E6%B0%94%E6%97%8B \o 气旋气旋,且只发生于/wiki/%E5%9C%B0%E7%90%83 \o 地球地球的/wiki/%E6%9E%81%E5%9C%B0 \o 极地极地,介于/wiki/%E5%AF%B9%E6%B5%81%E5%B1%82 \o 对流层对流层和/wiki/%E5%B9%B3%E6%B5%81%E5%B1%82 \o 平

文档评论(0)

14441686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