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制盐工艺探索(共5078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商周制盐工艺探索(共5078字)

商周制盐工艺探索(共5078字) 本文 一、(略) 二、部分重要遗迹现象与制盐工艺分析 经过科技方法检测分析和研究,目前对莱州湾沿岸商周时期的制盐工艺基本流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对遗址中某些遗迹现象的功能的判断上还存在一些分歧。因此,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期达到复原当时制盐工艺流程的目的。 1.涂泥圆坑及功能分析 有人将寿光双王城014A、014B盐灶两侧成排分布的涂泥圆坑(图三)解释为建筑用“柱洞”,并将其复原出“灶棚”(工棚)④。但是,只要认真观察的话,便不难看出此类圆坑与一般建筑用柱洞的形态差异极大,所谓“柱洞”的解释存在诸多矛盾。对此,已有学者指出其错误⑤。在此之前,已有学者对此类遗迹进行过研究,如寿光大荒北央遗址的发掘者指出,该址发掘出的灰坑(H1-H5)坑壁上涂有黏土,坑底遗留较多草木灰颗粒,并据此提出“这类小坑是‘摊灰刮卤’过程中用于盛放和溶解盐土的淋卤坑”⑥。后来,在发掘南河崖遗址时进一步认定,此类涂泥圆坑应该是“淋卤坑或储卤坑”⑦。尽管上述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推测阶段。但可以肯定,此类遗迹应是某种具特殊用途的制盐设施。 为了解此类涂泥圆坑的性质和功能,我们在双王城014B遗址南侧的涂泥圆坑采集了土样进行观察研究。显微观察结果显示,坑内涂抹的黏土中包含大量炭屑颗粒,其结构与大荒北央遗址黏土坑内的物质相似。炭屑的存在暗示,当时在生产过程中曾大量使用了草木灰。进一步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双王城014B圆坑内涂抹的黏土化学成分与盐灶两侧储卤坑池表面涂抹的黏土成分非常近似,表明二者来源相同⑧。 以上成分分析结果见表一: 镁(Mg)、钙(Ca)两种离子在一般的卤水中含量都很高,而且也是食盐中的杂质离子。考虑到双王城014B作坊涂泥圆坑的黏土中氧化镁(MgO)、氧化钙(CaO)含量较高,特别是氧化镁含量更高,且富含炭屑颗粒,这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它们是制盐过程中利用草木灰清除卤水中钙、镁离子造成的。这类涂抹黏土的圆坑应该是用于卤水提纯的某种专业设施⑨。 假如涂泥圆坑确实具备上述功能,那么它在制盐生产过程中如何使用呢?曾有学者推测,此类涂泥圆坑的结构与菲律宾波霍岛(Bohol)制盐作坊的提浓设施非常相似(图四)。也就是说,当时在涂泥圆坑上部应放置有某种特殊的过滤装置,在圆坑内放入制盐陶器,以承接去除杂质并经浓化的卤水熬煮制盐。双王城014A盐灶旁的涂泥圆坑内还残留有盔形器即可为证⑩。其实,在世界各地的制盐场所,一般都建有类似的过滤提浓设施,且形式多种多样。如我国古代的“溜井”,通过柴草和草木灰来过滤渗卤輥輯訛;北美印第安人则采用“威克里夫(Wickliffe)漏斗”,是在陶器内填充麦草来过滤渗卤;非洲尼日尔曼嘎地区搭建有漏斗状的木架,内壁涂抹黏土,再铺设柴草以过滤卤水(图五)。在我国西北甘肃省礼县的盐官镇盐神庙内,至今还采用上下两排的过滤柳条筐,在筐内装入富含盐分的沙土,再通过淋滤,得到浓盐水煮盐(图六)。 考虑到商周时期莱州湾的特殊环境和植被状况,当时极有可能是采用芦苇一类植物铺垫在涂泥圆坑上作为过滤装置,并在圆坑内放置容器以接纳浓化的卤水。或者有可能将卤水直接过滤到黏土圆坑内(坑壁涂抹有数层黏土可防渗)。推测在过滤之前还有一道利用草木灰以清除卤水中镁、钙离子杂质的工序,这或许造成一些细小炭屑颗粒伴随少量镁、钙离子杂质随卤水的下渗进入到圆坑内,并残留于坑壁黏土内。 2.草木灰层和白色沉淀物硬面性质及功能分析 在双王城014B作坊遗址南侧发现一片长逾25米的灰绿土和草木灰交互层,对此类遗迹现象的性质和功能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观点认为,这类遗迹现象属于“废弃的坑池”或“煮盐倾倒燃料灰烬的场所”輰訛輥。但这种解释难于成立之处在于:1)此类堆积均呈水平状,分布较均匀,分层也很明显,显然不是倾倒垃圾的杂乱形态;2)尽管在草木灰层夹杂有少量的红烧土和盔形器残片,但为数不多,而且草木灰也很纯净;3)草木灰层之间分布有明显的钙化层(钙、镁含量很高),这些钙化层内的钙、镁等离子只能来自卤水。而钙化层被分成数层夹在上下两层草木灰之间,说明卤水曾在不同时间内的不同层位存在。其架构很像是利用草木灰富含碳酸根离子与卤水中钙、镁离子发生反应,将碳酸钙或碳酸镁沉淀,以清除杂质造成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此类遗迹为“刮卤摊场”。如南河崖遗址和大荒北央遗址的发掘者就持此观点,并将此类遗迹现象与《熬波图》、《天工开物》等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摊灰刮卤”等海盐生产制作技术相联系輱訛輥。其根据是,草木灰具有“聚卤”(通过草木灰吸附盐分将其刮取并淋滤浓盐水)和“除杂”(Mg、Ca等离子)的特殊作用輲訛輥。 为了验证上述说法,我们在双王城014B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