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信自强——主题班会讲解
——18(20)班 第一篇章 洪战辉感人事迹 1994年8月底的一天中午,一向慈祥的父亲干活回来,突然无缘无故地发起火来,将妹妹高高举过头顶,狠狠摔了下来。妹妹死了,父亲疯了……12岁还是一个孩子的洪战辉的天空就在这个普通的日子里轰然倒塌。可也就在这一天,12岁的他用稚嫩的肩膀开始了肩负整个家庭责任的历程。 这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中国传统小年的日子,但直到临近中午时分,洪战辉才在离村庄约10里地的一颗树下找到了失踪的父亲,此时的父亲怀里抱着一个包裹,那是一个婴儿。于是,洪战辉有了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他给妹妹起名叫洪趁趁,小名“小不点”。 自强不息的洪战辉 从此以后“小不点” 就成了洪战辉生命的一部分,从东夏镇中到西华一中再到怀化学院,贫困与苦难与他相伴的无数个日日夜夜,洪战辉用他并不结实的肩膀扛起了一切。 如今,妹妹12岁了,由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一个懂事的小学生,洪战辉也由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慢慢地走进了全中国千千万万人的心中。 无数的援助之手向他伸来,但他毅然拒绝了任何形式的捐助,他在给读者的信中说道:“不接受捐款,是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自强才是最重要的!苦难和痛苦的经历并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资本!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劣势的现状才是最重要的!” 洪战辉的家 家里唯一的一台电器 兄妹俩的早餐就是一杯豆浆一个茶鸡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0岁的小不点在为哥哥缝补衣服。 妹妹在煮面 战辉与妹妹在学习 猜猜看 1.在美国,当他的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目睹北美西欧科学 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他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 2.他怀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6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 3.在大学的四年中,他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 4.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他就是其中的一个。 5. 回国后,他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 1.东汉时候,他是著名的政治家。 2.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3.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4.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名人名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陶行知 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 ——雨果 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 ——居里夫人 第二篇章 第三篇章 尾声 谢谢 * 我想我说 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辞 : “当他还是个孩子时,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他就是洪战辉 大家交流: 在听了洪战辉自强不息的事迹后,大家的内心是不是有所感触呢? 下面大家就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吧! 詹天佑 1.战国时期,他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2.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3.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4.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孙敬悬梁 苏秦刺股 我行我做 将一只跳蚤放进杯中。开始,跳蚤一下子就 能从杯中跳出来。然后,心理学家在杯上盖上透 明盖,跳蚤仍然会往上跳,但碰了几次盖后,碰 疼了,慢慢就不跳那么高了。这时心理学家再将 盖拿走,却发现那只跳蚤已经永远不能跳出杯子 了。 因为它将目标定到了不及盖 的高度。 我们从中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求上则可能居中,求中则可能居下! 苏联学者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一个正常人如果发挥了自身的潜 能的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