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报道中呈现的中国大妈形象.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媒介报道中呈现的中国大妈形象

媒介报道中呈现的“中国大妈”形象 2013年,中文热词“Dama”被收录到《牛津英语词典》。在国内外热议的同时,“中国大妈”成为了社会又一特定群体。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大妈是一个贤淑、守规矩、低调的家庭主妇形象,然而现代的中国大妈却被被颠覆成另一个群体,从掀起“抢黄金”潮到进军“比特币”,再延伸到广场舞跳出国门、“脸基尼”成时尚。在国内外的这些新闻报道中,中国大妈已经被标签化,甚至被矮化。 随着中国大妈的走红,国内外媒体对于中国大妈这一群体基本持偏见的看法和态度,具有明显的“刻板印象”的成分,具体特征如下: 一、负能量的代名词 1、不理性、轻率鲁莽的投资者形象 相比于日本精明的“渡边太太”,“中国大妈”在炒金、炒房行为上,更像一个横冲直撞、不成熟、盲目的投资者。2013年,中国大妈第一次走出国门抢购黄金,没想到一时间成为外媒报纸头条的主角。翻阅关于中国大妈的新闻报道,西方媒体多是使用“中国大妈完胜华尔街大鳄”、“中国大妈卢浮宫跳广场舞”、“中国大妈脸基尼杀入时尚圈”等等诸如此类充满挑逗性的新闻标题。“中国大妈”原本源于老外并不准确的刻板印象,但是外媒采取了一种强烈反差的对比手法强化了这一形象。比如,华尔街大鳄和大妈的强烈反差,法国卢浮宫和广场舞、法国时尚和大妈的强烈反差。这种强烈的反差形成一种非常幽默的调侃效果。可以说,“中国大妈”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有着调侃、揶揄的意味,中国大妈从来就是被嘲笑而不是被推崇的对象。 并且,由于信息的不对等,公众对信息的获取往往来自媒体,媒体传播的理念影响着公众对某一群体的认知,如“富二代”、“农民工”、“堕落的一代”这一些标签化的称呼。因此在众多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渲染下,普通的网民也基本认同了“中国大妈”的形象,以及“中国大妈”所包含的喜剧化效果。但是,这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自我认同”,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却没有反思。 2、标签效应在“老外撞倒大妈”事件中的体现 近年來,很多“扶老人被讹诈”的新闻见诸于报端,一些新闻报道将摔倒老人描述成“無良”、“碰瓷”,好心扶人反被讹只是个别的案例,但新闻媒体通过这些个别案例的负面报道,为被扶老人貼上了“扶不起”的标签。由于这个片面化的形象,随后出现的一则“老外撞倒大妈”新闻更是在社会上激起了千层浪,在真相还未查明的时候,我们看到媒体报道的版本基本是“老外街头扶起中国大妈被讹”,在报道中大妈被刻上爱占小便宜、无良的标签,然而却鲜少有媒体愿意去调查事件背后的真相。正是在这种先入为主的看法,使得人们形成了一种错误的逻辑思维:在街上摔倒的老人是危险的,他们会讹人。后来,事实证明,事件中的大妈是受害者,外籍男子骑无牌摩托车撞倒大妈被当街辱骂大妈,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新闻皆是失实新闻。 这位无辜的大妈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就体现了媒体对“摔倒老人”群体不公正报道形成的刻板印象,而她为个别同胞的负面形象背了黑锅。媒体在对老人群体的新闻报道中,刻意放大这一群体來刻意迎合受众的心理,追求轰动效应,使得受众对摔倒老人群体形成刻板成见,最终促成“老外扶大妈反被讹诈”的乌龙剧发生。 3、素质低下、无公德心的形象 传播学者李普曼曾指出,“刻板印象”即成见,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和国外对“中国大妈”这个群体的印象更多是多金、购买能力强不同,国内对于“中国大妈”的印象不止于此,而更多地和插队、抢座、广场舞扰民、公共场合大声讲话等诸多不文明现象联系在一起,媒体把大妈们塑造成素质低下、无社会公德心的一个群体。尤其在对广场舞参与者的报道中,媒体所呈现的多数是负面的形象:《城管高考前劝阻广场舞 遭大叔大妈围攻》、《广场舞老人为争场地大打出手》等等,广场舞参与者被贴上了好斗、不明事理、自私自利的标签。媒体们没有更深层次考虑到,公众与跳广场舞大妈的冲突背后实质上反映的的是国内公共空间资源的稀缺,社会对公共空间治理法规的不完善。 贴标签和污名化是两种简化认知的方式,在信息海量、信息发达的时代,媒体对中国大妈过度的污名化报道,会使得受众对这一群体产生刻板印象。其实,广场舞也有健身益处,也有个别如《高考期间大妈们承诺广场舞“停跳三天”》的正面报道。上个月,一则“广场舞大妈勇擒持刀歹徒”的新闻更是获得民众的频频点赞。在中国大妈多是被污名化的报道中,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报道显得更为可贵。 二、“中国大妈”被媒体标签化的原因: 1、媒体的传播偏向是导致“中国大妈”形象失真和被标签化的主要动因。 在如今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成为媒体首要目标,因此媒体为了争取更多的广告商赞助,尽量报道那些能为广告商带来经济效益并为消费群体注意的新闻。可以说,媒体主要经济动力的广告商的市场价值间接的决定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