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典型例题: 例1.“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主题为“城市森林与生态文明”。据此回答(1)~(2)题。 (1)除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外,城市森林还给城市居民 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这包括 ( ) A.提供农林牧副产品 B.提供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 C.减少空气污染、降低温室效应 D.净化饮用水资源、提高生物多样性 解析:A为城市森林的经济效益,C、D为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 B 典型例题: (2)在城市森林建设中 ( ) A.要多移植大树、古树进城 B.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树种 C.要多引种欧美等国家的优良树种 D.为了体现美观,树种要整齐划一 解析: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树种,既能保障城市森林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节约投资;移植大树、古树和引种欧美等国家的优良树种耗资大,成活率低,树种单一,会使城市森林系统的稳定性差。 B 高考再现 (2008·四川高考)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总趋势是,白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CO2制造O2,夜间则消耗一定数量的O2,由此导致静风林区CO2浓度的日变化。下图示意(60°N, 80°E)附近某静风林区CO2浓度日变化。完成1~2题。 2.该地所在地区及其森林类型为 ( ) A.北美、常绿阔叶林 B.朝鲜半岛、落叶阔叶林 C.东欧、针阔叶混交林 D.西伯利亚、针叶林 1.日出时,CO2浓度变化趋势为 ( ) A.继续上升 B.开始下降 C.继续下降 D.开始上升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森林稳定大气成分的作用和森林的分布。第1题,日出时,森林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因而CO2浓度开始下降。第2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出该地位于西伯利亚地区,对应的植被类型为针叶林。 答案:1.B 2.D 高考再现 课堂练习 湿地和森林一样,是世界上重要的生态系统。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以上。结合图文材料完成1—2题。 1.拉鲁湿地的成因不包括( ) A.降水较多 B.气温低,蒸发弱 C.地势相对较低平,易积水 D.高山冰雪融水是主要来源 A 课堂练习 2.拉鲁湿地的作用表现在( )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之一 ②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 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 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消除拉萨市区北部的山洪威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B 北碚区高中地理核心组资料,版权所有,请勿外转 北碚区高中地理核心组资料,版权所有,请勿外转 北碚区高中地理核心组资料,版权所有,请勿外转 高2015届高三一轮荒漠化的防治与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高中地理核心组资料,版权所有,请勿外转 第 一 课 时 考点导读: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人为因素) 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 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 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 自然 原因 人为 原因 突破口 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主干知识: 荒 漠 化 发生地区 本 质 形成原因 表现形式 类 型 土地退化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气候异常等 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主干知识: 考点一: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主干知识: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基本条件: 物质基础: 动力因素: 主要自然原因: 考点一: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气候干旱少雨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主干知识: 考点一: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主干知识: 考点一: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荒漠化的危害 恶化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使农牧业生产力大幅度下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