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05-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讲义.ppt

中医针灸05-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讲义.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临床诊断 ①轻度晕针: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及全身不适,头晕眼花,耳鸣,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哈欠,胸闷泛恶,精神萎倦,肢体发软发凉,摇晃,站立不稳,或伴短暂的意识丧失,脉象沉细等。 ②重度晕针:突然意识丧失,昏仆在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唇甲青紫,双目上视,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3.原因: ①体质虚弱:患者平素身体虚弱,营养不良,或在睡眠不足,或疲劳过度,或饥饿受寒,或在大吐、大泻、大汗、大出血的情况下接受针刺,由于元气本虚,复加强烈刺激,气泻太盛,以致一时气机逆乱,清阳不展,因而眩晕昏仆。 ②精神紧张 ③刺激过强 ④特殊腧穴: 针感较强的腧穴,如合谷—酸胀感;肩井—闷胀感;天突—窒息感;人中、十二井、十宣—锐痛感,易引起晕针。 ⑤与体位有关:坐位或立位易晕针,卧位少见。 ⑥环境因素 ⑦其他因素 5.处理方法 ①立即停止针刺,并将已刺之针迅速全部起出。 ②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平卧,抬高双腿,头位稍低,(头低脚高位,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松开衣带,注意保暖。 ③轻者静卧片刻,或给予温开水或热茶饮后,即可恢复。 ④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针刺或指掐人中、素髎、内关、涌泉、足三里等穴,并可温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百会穴艾条悬灸或雀啄灸) ⑤以上处理后,仍不醒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如人工呼吸,静脉注射50%葡萄糖10ml或加维生素C,或采取其他急救措施 6.预防措施: ①首先应考虑患者的体质与疾病情况,是否适应针刺治疗。 ②初诊患者,当询问以往有无针刺治疗史,是否惧针或有无晕针史,以及当时的饥饱状态。 ③针前让患者充分休息。 ④尽量采用卧位,取穴不宜过多,手法不宜过强。起针后让患者休息15-20分钟后再离开,以防延缓性晕针的发生。 ⑤对于饥饿、疲劳、大渴者,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以针刺。 ⑥医生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色,询问其感觉,一旦出现面色苍白、神呆、胸闷、泛恶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⑦注意室内空气流通、环境安静。 针身在体内发生的弯曲现象。 原因: 1.进针过快过猛 2.体位移动 3.留针期间针被外物碰压;或原有疾病如癫痫、癔病的突然发作,抽搐、跌仆等所引起,或留针时因突然喷嚏、剧咳等引起。 4.滞针后未能及时处理 5.遗针不取 针刺过程中发生的针身折断、残留体内的现象。 原因: 1.针具质量差 2.操作不熟练,动作粗暴 3.体位改变;外物碰撞 4.滞针或弯针时使用暴力抽拔 出针后,局部呈青紫色或肿胀疼痛的现象 原因:针刺损伤了血管 ①浅表小静脉、毛细血管损伤→小出血斑,不必处理。 ②小动脉损伤→起针后出血,或积于皮下→血肿。 ③四肢浅表较大动脉损伤→起针后血液喷射或短时间内形成较大的血肿 先冷敷,或用注射器抽吸,出血停止后(24小时后)改用热敷,以助吸收。 1、创伤性气胸 针刺胸背部、锁骨附近、肩井等穴时,进针过深,反复提插、捻转或留针过程中针尖划破肺脏,使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 2.体位不当 3.针刺时加拔罐 4.有肺脏疾患 针尖穿透胸膜,空气进入胸膜腔→气胸 若同时刺破胸壁血管、肺血管,或出入心脏的大血管,血液与空气进入胸膜腔→血气胸 处理: 1.损伤较轻,胸腔积气较少(20%左右),无明显自觉症状,可不作特殊治疗。 2.积气多(>30% ),血气胸的,用气胸器测压抽气。穿刺部位:锁骨中线第2肋间或腋前线4-5肋间,以胸腔内压降至0。 2、刺伤脑脊髓 原因 风府、哑门、风池等穴针刺过深或角度、方向不 当,可误伤延脑;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间的腧穴、 夹脊穴针刺过深、方向不当,可刺伤脊髓。 现象 伤及延脑: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昏迷, 甚至危及生命; 刺伤脊髓: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暂 时性肢体瘫痪。 处理 及时出针,轻者休息,对症处理;重者及时抢救。 预防 针刺上述腧穴时,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 深度,避免提插,禁用粗针捣刺。 4、刺伤神经根和神经干 原因 深刺或捣刺位于神经根和神经干上的腧穴。 现象 沿神经分布路线灼痛、麻木和运动障碍等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