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極性電介質.ppt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学院 第二章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固体电介质作用:绝缘 固定导体、非导体材料 液体电介质作用:绝缘 冷却 灭弧 电介质主要参数:γ—电导率 ε —介电常数 tanδ—介质损耗角正切 Eb—击穿场强 2.1.1 电介质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在外电场作用下,使介质中彼此中和的正 负电荷产生位移,介质表面出现束缚电荷 介电常数ε—表示电介质极化强弱。 平行平板电容器, 2.2 液体介质的击穿 液体介质主要有天然的矿物油和人工合成油及蓖麻油等植物油。并不是完全纯净,含有水分、气体、固体微粒 一、纯净液体介质的击穿理论 (一)电子碰撞电离理论 在外电场足够强时,电子在碰撞液体分子可引起电离,使电子数倍增,形成电子崩。同时正离子在阴极附近形成空间电荷层增强了阴极附近的电场,使阴极发射的电子量增多,导致液体介质击穿。 纯净液体介质的击穿要比气体介质高得多。 (二)气泡击穿理论 液体击穿场强与其静压力密切相关。 气泡先发生电离,电离出来的气泡撞击油分子,使它又分解除气体。气泡在电场中排列成气体小桥,击穿可能在此通道中发生。 二、工程用变压器油的击穿过程及其特点 气泡击穿理论来解释工程用变压器油的击穿过程。 由于水和纤维的εr很大,易沿电场方向极化定向,并排列成杂质小桥。发生两种情况: (1)杂质小桥尚未接通电极时,纤维等杂质与油串联,纤维εr使得油中电场强度显著增高引起电离,油分解出气体,引起击穿。 (2)杂质小桥尚未接通电极时,小桥电导大导致泄漏电流增大,发热促使汽化,气泡扩大,出现气体小桥,沿气体小桥发生击穿。 判断变压器油的质量,主要依靠测量电气强度、tanδ、含水量等。 最重要是用标准油测量油的工频击穿电压 2.3 固体介质的击穿 固体击穿由电过程(电击穿)、热过程(热击穿)、电化学(电化学击穿)引起的。 固体击穿后,会在击穿路径留下放电痕迹,永远丧失其绝缘性能、为非自恢复绝缘。 一、固体介质的击穿理论 (一)电击穿理论 固体介质的电击穿是指仅仅由于电场的作用而直接使介 质破坏并丧失绝缘性能的现象。 传导电子与晶格结点上的原子(或离子)碰撞,当能使 晶格原子(或离子)发生电离的水平时,引起电子崩。 电击穿场强可达105~106kv/m 与环境温度无关;与电压作用时间无关;介质不发热不显著;电场的均匀程度对击穿有显著影响。 (二)热击穿理论 由于固体介质内热不稳定造成的, 发热大于散热,介质温度将不断上 升,导致介质分解、熔化、碳化或 烧焦,从而引起热击穿。 热平衡问题。 介质的发热和散热与其 温度关系 a-稳定的热平衡点 b-不稳定的热平衡点 (三)电化学击穿 由于介质内部发生局部放电等原因,使绝缘劣化,电气强度逐步下降并引起击穿的现象。 局部放电是介质内部的缺陷(如气隙或气泡)引起的局部性质的放电。 原因: 1)产生活性气体对介质氧化、腐蚀 2)温升使局部介质损耗增加 3)切断分子结构,导致介质破坏 电化学击穿场强与加电压 时间的关系,见图2-13 二、影响固体介质击穿电压的主要因素 (一)电压作用时间 (二)电场均匀程度 (三)温度 (四)受潮 (五)累积效应 当介质内部出现局部损伤,并留下局部碳化、烧焦或裂缝等痕迹。多次加电电压时,局部损伤会逐步发展。导致击穿电压下降。 第二篇 电气设备绝缘试验 绝缘往往是电力系统中的薄弱环节,绝缘故障通常是引发电力系统事故的首要原因 借助于各种绝缘试验来检验和把握绝缘的状态和性能 绝缘试验可分为非破坏性试验和破坏性试验两类 非破坏性试验:主要检测除电气强度以外的其他电气性能,不损伤绝缘,具有非破坏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