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组织公信力的困境与重塑——基于社会学的视角.pdfVIP

我国社会组织公信力的困境与重塑——基于社会学的视角.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社会组织公信力的困境与重塑——基于社会学的视角.pdf

第 16卷 第 3期 2015年 6月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1.16 No.3 Jun.2015 我国社会组织公信力的困境与重塑 — — 基于社会学的视角 黄艺红 刘海涌 [摘 要]随着社会管理创新 目标的深入推进,社会组织逐渐成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健全社会服务体 系的重要力量,也势必迎来社会组织发展的新契机。社会组织公信力与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多样性、公 益性、规范性和公民意识密切相关。我国社会组织公信力缺乏是由社会组织自身发展不规范及与政府 关系错位等原因导致的。要想提升社会组织公信力,应借鉴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从加强社会 组织自身实力和多方共同治理两个环节入手。 【关键词]社会组织;公信力;理性选择;公共治理;公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01(2015)03—0118-05 [收稿日期】2015—03-16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基金项目“基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吉林省社会服务供给研究”的阶 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艺红,北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主要 从事发展社会学研究。(吉林 132013);刘海涌,吉林化工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社会学硕士,主要从 事社会福利研究。(吉林 132022) 在当前我国转变政府职能和社会治理方式的 进程中,政府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组织在公民 权利保障、缓解社会矛盾、提供新型公共服务中的 重要作用。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形成现代 社会组织体制,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 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适合由 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 组织承担。”2015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 中 进一步强调了“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支持 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在新的形势下,社 会组织势必迎来发展的春天。然而,在社会组织数 量、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公众对 社会组织的认可和信任程度还不高,甚至某些事件 还导致社会组织公信力危机,这成为制约社会组织 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不利于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建 立。本文拟从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治理理 论出发,探讨社会组织公信力的困境及重塑,以期 实现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 、社会组织公信力定义及内涵 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官方文件中政 · l18· 府首次使用“社会组织”概念以来,社会组织作为 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载体,逐渐取代原有的“第三 部门”“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 “民间组织”等称谓,成为主流话语的表达习惯。 2010年民政部通过《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提 出社会组织有三种具体形式,即经各级人民政府民 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 单位。? (一)社会组织公信力定义 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 任的力量。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常见的翻译有 Accountability,强调“责任”;public trust,强调“公众 的信任”;credibility,强调“可信性、可信度”。目 前,在众多研究社会组织公信力的文献中,学者对 公信力的概念没能达成共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观点:王名提出,公信力是指社会对一个组织的认 可及信任程度,它通过法律约束和自律规范来体 现。 陈宁认为社会组织公信力是指社会和公众 对社会组织的认可度、信任度和满意度。 石国亮 在研究慈善组织时提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社会 大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程度及在此基础上参与慈 善事业的程度,也包括了慈善组织自身获取社会公 众信任的程度和能力。_4 周治伟认为,公信力是公 共权力领域与公民社会领域中以组织形态存在的 行动者及具有“公共性”的抽象存在物,因赢得公 民的普遍信任而拥有的权威性资源。 (二)社会组织公信力内涵 众多学者虽表达不同,各有侧重,但我们还是 可以看出社会组织“公信力”具有以下内涵: 首先,“信任”和“信赖”是公信力的第一要义, 也是公信力的核心所在。信任是公众对社会组织 善意友好行为的判断和期待,它是一种普遍信任和 制度信任。韦伯在研究宗教对于资本主义的影响 时,区分了两种信任,即普遍信任和特殊信任。 特殊信任以血缘性社区为基础,建立在私人关系和 家族关系之上。普遍信任则是建立在共同体基础 上的,公众对社会组织的信任是一种普遍信任。卢 曼将信任区分为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前者以情感 联系为基础,后者以规范、准则、制度的管束制约为 基础。公 众对社会 组织的信任是一种制度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