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预防医学第四五六章重点.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口腔预防医学第四五六章重点

第四章龋病的预防龋病的致病因素:(1)细菌因素:1)致龋菌: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放线菌,非变形链球菌。 2)致龋毒性:黏附、产酸、耐酸。(2)宿主因素:牙、唾液、行为和生活方式。(3)食物因素龋病危险因素一、宿主因素1、牙与口腔:1)牙发育缺陷:窝沟,釉质发育不全,牙列不齐,邻面接触点下的滞留区,异位阻生。2)口腔医源性因素:继发龋,全冠固定修复,正畸固定矫正器托槽周围,不规范的窝沟封闭。3)局部病理性因素:牙根外露,牙磨损,特纳牙。2、唾液分泌障碍:自身免疫原因,X线照射涎腺损害,药物原因,腺体老化。3、既往病史与环境状况二、饮食因素1、过多过频的糖摄取2、酸性饮料3、不良饮食习惯4、氟牙症三、细菌因素1、唾液内变形链球菌比例增加2、唾液乳杆菌比例增加3、牙菌斑呈酸性4、牙表面菌斑致龋菌及产酸菌数量增加四、时间因素龋活性试验CAT——以致龋菌及酸性产物为指标,检测龋发生危险因素的试验称为~(1)Dentocult SM试验——观察唾液中每毫升菌落形成单位的变形链球菌数量来判断龋的活性。结果判断:“0和1”<10^5“2”< 10^5-10^6“3”>10^6(3为高龋活性)(2)Dentocult LB试验——主要观察乳杆菌在唾液的数量。>10^4为高龋活性(3)Cariostat 试验——检测牙表面菌斑内产酸菌的产酸能力。结果判断:蓝紫色(-)、绿色(+)、黄绿色(+ +)、黄色(+ + +)。(+ +)培养管内PH为5.0-5.5为危险龋活性,(+ + +)为明显龋活性(4)Dentobuff Strip试验——了解唾液的缓冲能力。结果判断:试条从黄色变成蓝色,表示PH>6说明唾液有缓冲能力,颜色不变则缓冲能力差(5)刃天青纸片法:用颜色显色法,观察唾液内变形链球菌的数量。蓝色-,紫蓝色+,红紫色++,粉色+++,白色++++,粉色以上为龋活跃(6)定量PCR方法,变异链球菌特异性引物,判断数量★龋病的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①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普及口腔健康知识,了解龋病发生的知识,树立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②控制及消除危险因素:合理使用各种氟化物及其他防龋方法,如防龋涂料、窝沟封闭等(2)二级预防——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定期临床检查及X线检查,发现早期龋及时充填(3)三级预防——①防止龋病的并发症:对龋病引起的牙髓炎、根尖周炎应进行恰当的治疗,防止炎症继续发展,对不能保留的牙应及时拔除②恢复功能:对牙体缺损及牙列缺损及时修复治疗,恢复口腔正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龋病预防方法(考题)(1)菌斑控制——包括机械、化学、其它方法机械方法:牙刷、牙膏、牙线、牙签、牙间隙刷及牙间清洁器化学方法:氯己定、三氯生等其它方法:生物方法:主要指酶类,有蛋白酶类和葡聚糖酶类 免疫方法:防龋疫苗,为主动免疫植物提取物:包括有黄芪、厚朴、五倍子、金银花、二面针、三七及茶叶等。抗菌斑附着剂:茶多酚、甲壳胺等。替代疗法:用致龋菌毒性因子缺陷病毒代替野生珠定植于口腔的方法。氟化物:含氟牙膏、含氟涂料、含氟凝胶、含氟泡沫等。疫苗:含葡聚糖转移酶基因疫苗、变形链球菌表面附着蛋白疫苗等。(2)控制糖的摄入和使用糖代用品——控制糖的摄入:糖的致龋性和含糖食品,进食频率,减少食糖频率,饮食中糖的来源,少吃粘性食物,在预防龋方面的建议,减少摄取游离糖的量和频率;使用糖代品,木糖醇(3)增强牙抗龋力——注意孕妇和儿童的营养和保健,避免出现乳恒牙的发育缺陷。同时,通过应用氟化物、窝沟封闭等措施,增加牙齿的抗龋力(4)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学龄前儿童建议每3-6个月定期检查;学龄儿童每6个月定期检查;成人每6-12个月进行口腔检查龋病易感临床预测乳牙龋发生数量多牙根面暴露釉质发育不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干燥综合症菌斑滞留阻生牙口腔卫生不良不合理饮食习惯第五章 氟化物与牙健康人体氟来源大部分来自于每天摄入的食物和水  1.饮水:人体氟的主要来源,约占人体氟来源的65%,水中氟易被吸收。  2.食物:25%来源于食物,植物或动物里均含氟。  3.空气:  4.其他可能的氟来源  5.氟的总摄入量  每千克体重的总摄氟量在0.05~0.07mg/kg之间为适宜,不应超过上限。适宜总摄氟化量,适宜摄氟量:防龋和维护其他正常生理功能的生理需要量(每千克体重每天0.05~0.07mg)安全总摄氟量,安全摄氟量,是指人体最大可能接受的量【人体氟分布】:①血液、乳汁和软组织——75%的血氟存在于血浆中,其余主要存在于红细胞。乳汁氟为血浆氟的1/2。软组织一般低于血浆水平。胎盘有部分屏障作用。氟不易通过血脑屏障。②骨和牙——机体内约99%的氟沉积在钙化组织中。牙氟含量相对低于骨氟含量。③唾液和菌斑——唾液中氟浓度约为血浆氟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