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doc

  1. 1、本文档共3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 黄晓钟 杨效宏 冯钢 主编 传播学概念 传播(Communication) 广义的传播指涉有关自然界一切事物内外及人类社会中产生相互运动和关系的现象。传播学所说的“传播”主要指人类社会中,信息在个人或人群中发生的流通、共享或扩散的行为及过程。 传播学将人类社会的传播大致区分为 内向/自我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传播(in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群体传播(group communication) 组织传播(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 5类。 内向/自我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此类传播主要指个人独自进行的思维意识活动。 有研究者认为,内向(自我)传播并非是纯自我的,并提出所谓“主我”(I)与“宾我”(me)的双向“自我互动”论。“主我”是“我”(个人)的自主意识或愿望、决策;“宾我”是他人或社会的期待和评价,即我或我的行为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或看法。内向传播就是在这两个“我”之间进行的双向互动协商及判断的意识过程,这种“双向互动”是想像或象征性的。 有研究者将梦境、催眠、幻觉、入迷、深思等看作是内向(自我)传播的异常形态。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传播通常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它可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进行。 人际传播可能是面对面直接的语言交流,通常会辅以手势、体姿、表情、眼神等手段,以传达更丰富的意义或增强传达效果。在不能使用语言的情况下,辅助手段则成为主要的交流方式。面对面传播是研究关注的主要方面。 人际传播也可能是通过某种媒介如电话、信函、便条、传真,以及互联网上的电子邮件或谈话软件等进行。 群体传播(Group Communication) 群体传播指非组织化的人群聚会在一起的传播形态,它可能发生在一个群体内,或发生在两个以上群体之间。 群体传播形态在许多方面大多是不稳定的。其最基本的特性是群体的“非组织化”,这一限定将其与“组织传播”划分开来。这一划分是有意义的,它有助于我们理解二者在传播过程及传播目的和效果影响等方面的重要差异。与有自身的明确目标、内部的强制性规范和协作行动程序的组织化群体不同,非组织化的群体的产生大多是偶发和自发性的,产生的群体可能会形成较长期的关系,但很多时候群体关系却只是短暂的。无论长期还是短暂,其关系都较松散,其成员自主性强,所形成的某种群体规范大多衍生于特定社会文化的一般行为规范。传播行为可以在许多场所和任意的时间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如在旅游,参加活动,观看展览、演出或赛事等临时性的场所和时间内,一些松散的长期群体可能会形成一定的习惯性的聚会场所和时间,但常常可能发生变动。 群体传播的规模可以少到几人,如观看一个展览时几个人临时形成的谈论圈;也可能多达数万人,如重大体育赛事中的观众群体或游行集会的参与群体及旁观者,这种大群体常常由多个次级的数量不等的群体构成。群体传播的参与者其角色和关系大多也是非预定性的,依据当时情境,一个人可能充当一种或几种角色,如主导者、追随者、调解人、反对者、智囊、裁判等等。 引起研究人员兴趣的有关群体传播的一个重要特性是“群体遵从”或“群体追随”现象。这是关于群体规范形成的理论,早期的一些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了这方面的支持证据。M·谢里夫的研究(1936,1937)显示,在某个问题上个人最初形成的某种不太确定的看法在群体参与中易于达成协商,形成认同的平衡的规范意见,并一直遵守这个规范。S·E·奥许的研究(1956)显示,当一个人有了自己较确定的观点后,人们也容易降低自信而屈从群体的与自己相反的观点,证明在“群体压力”下,人们的一般倾向是“顺从”而不是“摆脱”。 也有研究表明,群体传播中的“遵从”效应并不绝对,群体传播中意见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并不少见,群体的“内部协同作用”(雷蒙德·卡特尔,1948)可能没有奏效。 群体传播的“遵从”特性对群体政治态度的影响,通过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对总统选举的研究得到揭示,它显现为基本群体(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等)的“强烈一致性”,或“基本群体的政治同质性”(贝雷尔森,拉扎斯菲尔德,麦克菲,1954)。此外,基于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宗教倾向等因素而形成的,较大的、较宽泛的群体也具有类似的“政治同质性”。群体遵从的心理学证明以及拉氏等人的实证研究结论似乎也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纽曼,1974)提供了支持。 有研究者后来提出了群体传播的“社会认同模式”理论(J·C·特纳,H

文档评论(0)

新起点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